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降本措施難復制?海底撈省出來的利潤增長能否持續?

火鍋行業競爭已近白熱化,占領某一細分品類或在經營上突破創新,成為火鍋餐飲商家出圈的關鍵條件。在此背景下,海底撈近年來翻臺率有所降低


(相關資料圖)

《投資時報》研究員 王子西

續虧之后,海底撈迎來翻盤。在經歷了戰略誤判、次年調整優化門店后,海底撈(6862.HK)業績公告顯示,2022年公司實現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收入為310.39億元,同比減少20.6%;但年內溢利為16.37億元,較上年大幅扭虧為盈。公司稱,收入規模下縮,主要是疫情疊加當年1—8月門店數量減少;利潤好轉,主要得益于“啄木鳥計劃”降本增效、營運效率提高等。

成本及開支方面,包括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租金、水電等在內的支出就給公司合計節省近93億。2022年,公司來自持續經營業務年內溢利率約5.3%,較2020年提升,低于疫情發生前。

但標普報告指出,該公司2022年的降本措施將很難復制。業務回歸常態,將有更多曾關閉餐廳“重啟”,加上新餐廳營運,從而稀釋了利潤率。同時,增加臨時工、取消部分服務等降本措施,或也對公司服務聲譽造成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以來,因取消自帶菜、禁止單點清水鍋等,海底撈頻受關注。有消費者認為,一些服務不如從前或與員工減少有關。

此外,近年來火鍋行業競爭白熱化,多家火鍋企業向港交所遞表。從公開資料來看,海底撈的營收規模及市場份額領先,但2022年公司整體翻臺率降至3.0次/天,與上年持平,低于2018年的5.0次/天。且相比海鮮火鍋龍頭七欣天、粵式火鍋撈王,海底撈近年來的翻臺率降幅明顯、客單價也略低。

針對公司利潤率水平的維持性、短期開店策略、如何看待消費者提出的服務降級等,《投資時報》研究員向公司尋求溝通,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啄木鳥計劃”助利潤轉正

數據顯示,2022年,海底撈來自持續經營業務(即剔除特海國際9658.HK,特海國際于2022年12月分拆上市)的收入為310.39億元,同比減少20.6%;其中,餐廳經營收入為290.87億元,同比減少22.9%。公司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年內溢利為16.37億元,較上年扭虧為盈。

多家券商認為,海底撈營收規模下縮,主要是疫情疊加前八個月門店數量同比減少。利潤大幅扭虧好轉,則主要得益于“啄木鳥計劃”降本提效使得餐廳營運效率提高;同時,從公開市場以及要約收購方式回購2026年票據,確認收益3.29億元。

“啄木鳥”計劃是海底撈于2021年11月啟動,通過關閉未達成熟期的商業區內布局門店、經營不佳且成熟周期長的門店,以及對商圈覆蓋范圍重合的門店實行優化,從而降本增效。截至2021年底,公司永久關閉餐廳260家、暫停營業32家。同時,為了進一步改善經營情況,2022年9月,公司還將戰略切換至“硬骨頭”計劃,恢復停業但尚有經營潛力的門店。

根據業績公告,2022年,公司新開餐廳24家、重啟門店48家、關停50家門店;截至該年底,旗下經營門店總數為1371家。全年僅凈增22家,這與此前幾年動輒“幾百家”的拓店速度相比,明顯大幅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啄木鳥計劃”的實施,改善公司的營運效率。2022年,海底撈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同比減少25.2%,員工成本也同比減少26.6%,租金及相關支出、水電、差旅及通訊開支、折舊及攤銷也均較上年有所收縮。粗略計算,僅上述六項合計就給公司節省金額近93億。公司年內溢利率約為5.3%,盈利能力較2020年有所提升,但仍未恢復到疫情發生前盈利水平。

海底撈近兩年來自持續經營業務業績情況

數據來源:業績公告

降本措施難復制?

標普報告稱,今年海底撈收入將隨著我國回歸常態而得到修復,并預計,通過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擴張,海底撈2023年、2024年的收入將以13%—19%的速度增長。但是,降本帶來的利潤率增長不可持續。

標普給出的理由是,業務回歸常態,公司將有更多曾關閉的餐廳“重啟”,一些新的餐廳也將投入運營。如此一來,公司需要增加人員、加大促銷等活動力度,故稀釋了利潤率,使該指標從目前暫時性的高位回落。

此外,諸如增加臨時工、兼職人員、取消部分附加服務等一些降本措施,可能會對海底撈的文化和服務聲譽造成損害。而高標準服務是過往海底撈維持高增、大受歡迎的關鍵所在。那么在收縮員工成本與維持客戶高滿意度兩者之間,公司或難平衡。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截至2022年末,該公司員工約為10.76萬人、員工成本總額102.40億元;若簡單計算,員工年薪9.5萬元/位。而截至2021年末,員工總數(未經重述)14.66萬人、員工成本總額148.75億元,員工年薪10.1萬元/位。2022年員工總數大幅縮減。

事實上,自今年2月以來,因取消自帶菜、禁止單點清水鍋、部分門店取消免費美甲等,海底撈頻受關注。不僅如此,有消費者發現海底撈的服務已不如以前:鍋底加水、點餐等,服務不及時;免費果盤或贈菜也換成小零食。曾經“服務至上”的海底撈,已經不復往日面貌?

競爭白熱化 翻臺率走低

同時,近年來火鍋行業競爭已近白熱化,占領某一細分品類或在經營上突破創新,或成為火鍋餐飲商家出圈的關鍵條件。

2022年1月上旬,海鮮火鍋龍頭七欣天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材料;同年3月,粵式火鍋連鎖品牌撈王也向港交所二度遞表。今年,向消費者提供包括火鍋產品、燒烤產品、一人食等食材供應的企業鍋圈食品(H01884.HK)也擬IPO。七欣天將炒蟹及海鮮和火鍋結合,推出“一鍋兩吃”;撈王提供以豬肚雞火鍋為特色的用餐服務,成立十幾年,全國門店總數百家以上。

據頭豹研究院報告,海底撈營收和市場份額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2020年市場份額達5.8%。但海底撈近年來翻臺率降幅最為明顯,客單價僅高于主打臺式小火鍋的呷哺呷哺(0520.HK)。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海底撈整體翻臺率為5.0次/天、4.8次/天、3.5次/天、3.0次/天和3.0次/天,降幅明顯;整體客單價基本在101元以上,2020年為近年最高,達110.1元。

而七欣天2019年至2020年的翻臺率均為2.1次/日,2021年前九個月為2.2次/日;人均客單價(堂食)則為117元、119元、131元。撈王2019年至2021年的翻臺率為3.0次/天、2.5次/天、2.3次/天,餐廳顧客人均消費均在123元以上。顯然,這兩家企業的翻臺率與海底撈有差距,但七欣天穩定、撈王緩降。

且需注意的是,據第一上海證券測算,目前,海底撈保本點對應翻臺率從約3次降至約2.5次,預期公司將堅持“啄木鳥計劃”及“硬骨頭計劃”并行策略,繼續優化門店經營效率,并在產品創新、品牌建設以及私域流量運營等方面持續增強競爭力。

此外,2022年海底撈重塑外賣體系,組建社區運營。社區營運的外賣餐廳數量從2022年初的低于450家,增至年底的1400家以上,覆蓋城市300多個。全年海底撈的外賣業務實現收入12.80億元,約占持續經營業務收入的4.1%。

對比而言,2021年撈王外賣收入占比3.7%;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為16.4%。外賣業務成為海底撈業績的“第二增長線”,或也言之過早。

海底撈餐廳近兩年的若干經營指標(元、次/天)

數據來源:業績公告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