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受農業農村部委托,由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省內外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金山鎮官洼社區,對由楚雄州農科院高原粳稻育種團隊育成的水稻新品種“楚粳54號”進行現場實收測產,“楚粳54號”再次獲得平均畝產954.9公斤的高產。在隨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多名專家對“楚粳54號”的產量、穗粒結構、米質進行了肯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博士馮宇鵬表示:“‘楚粳54號’連續兩年在不同生態地點、不同年份的百畝方示范測產產量都不錯,驗證了該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隨后可以按照《超級稻品種確認辦法》進行超級稻新品種申報,希望成為繼‘楚粳27號’‘楚粳28號’‘楚粳37號’之后的云南省第四個超級稻品種。‘楚粳54號’的育成,對楚雄州乃至云南、四川、貴州等西南中高海拔地區品種選用提供了新選擇。”
20世紀70年代初,楚雄州農科院高原粳稻專家團隊開始了“楚粳”系列水稻新品種選育工作,長期以來,團隊堅持自主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至今,團隊育成經省級審定合格的“楚粳”品種39個,有6個品種被評為全國、云南省粳型優質米品種,特別是超級稻選育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培育了“楚粳27號”“楚粳28號”“楚粳37號”云南省僅有的3個超級稻品種,實現了云南超級稻品種零的突破,為支撐“高原糧倉”作出了貢獻。
長期以來,楚雄州農科院高原粳稻育種團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鄧友成、李開斌、阮文忠等一批水稻育種專家始終保持“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和“千萬錘成一器”的執著,敢于突破技術瓶頸,對標種業一流先進,全力攻關種業“卡脖子”技術,不斷提高育種技術水平。今年6月24日,楚雄州農科院高原粳稻育種團隊選育的“楚粳48號”全票通過國家審定,實現全國高原粳稻國審品種零的突破。
近幾年來,由于“楚粳”系列水稻品種產量高、品質優、抗病性強、適應性廣,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有5個品種先后入選云南省農業主導品種。育成品種不僅在我省適宜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而且在川、黔、藏毗鄰地區也廣泛種植,部分品種還引種到老撾、埃塞俄比亞等國家。據不完全統計,云南省推廣種植“楚粳”新品種約占全省適宜稻區種植面積的80%,楚粳良種現成為云南省種植面積最大的主栽系列品種。
目前,楚雄州高原粳稻育種團隊現有育種專家8人,團隊專家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興滇人才獎”“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全省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等榮譽稱號,累計獲得科技進步獎33項。
“我院將緊緊圍繞糧食安全、種業振興的戰略目標,緊扣現代水稻科學技術發展方向,以優質、高產、綠色為目標,堅持技術創新,加快育種向優質、高效、綠色方向轉型,加強與發達地區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創新融合傳統和現代分子育種技術,不斷選育出農民愿種、市場認可、適應性廣的優良食味新品種,為保障糧食安全和助推農民增收作出更大貢獻。”楚雄州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阮文忠表示。
關鍵詞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博士馮宇鵬 糧食安全 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金山鎮官洼社區 楚粳27號楚粳28號楚粳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