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天天熱點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22)》發布 國際一流灣區建設步伐堅實有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南方日報訊(記者/黃敘浩?通訊員/周偉)4月28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廣州聯合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22)》(下稱“報告”)。

報告分析,在世界局勢動蕩變革、世紀疫情波及全球、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不利環境下,2021—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新型發展新機制加快形成,中心城市、重大合作平臺輻射帶動作用有效發揮,“1小時生活圈”基本實現,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步伐堅實有力。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GDP達到約12.6萬億元,擁有5個GDP萬億元量級城市,高新技術企業6萬家,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5家,首次超越紐約灣區;共有5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孵化器和眾創空間、PCT國際專利有效申請量全國最多,研發費用(R&D)超過36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3.7%,進入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十位,“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創新指數排名第二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972公里,路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9.1公里)位居國內外主要城市群前列;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間累計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高達21.01萬億元,跨境金融服務更加便捷,資金雙向流動更加均衡。

報告展望,2023—2024年,大灣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建設將躍上新水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將由“藍圖”變“美景”,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將進一步提高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能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高地”,前海疊加發揮多項政策利好效應正在成為引領大灣區新時代發展的強力引擎。

報告建議,要在要素高效流動的機制設計、規則有效銜接的制度探索、環境穩定透明的形象塑造、文化交流互鑒的人文培育等方面綜合施策,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協調發展、深度融合。在基礎設施領域加快建立城市群交通協同發展機制,著力強化數字新基建支撐力和應用實效。

報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是全國唯一一部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主題的年度綜合智庫報告,已經成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高水平一流智庫建設的標志性成果之一。2022版報告由1個總報告、6個篇章共22份研究報告和若干專家觀點組成,闡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使命任務、機遇挑戰,梳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舉措、成效,解讀研判政策、形勢、熱點問題,分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與挑戰,提出前瞻性、針對性建議,全方位多角度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引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