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2月22日訊(記者 王宏)由財聯社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聯合主辦的“2022中國ESG金融峰會”于今日召開,在《踐行ESG理念,把握投資機遇》圓桌對話環節,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與眾嘉賓共同對話ESG投資的新機遇。
真正貫徹ESG理念 2023年將迎加速發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60數科高級副總裁,天津農商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慶宏表示,業務發展上,如果一家機構真正把ESG貫徹到業務領域、戰略領域、企業文化中去,他的命脈才能持續。簡單看單個項目在各種時期、各種時點的價值是不行的。無論是金融體系還是產業,對于ESG價值認可所要遵循所要把握的。
諾亞財富創始投資人、董事章嘉玉表示,國際上從1970年開始到1990年以后,對ESG投資形成比較明顯的主流。當前中國市場綠色金融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希望通過ESG投資、綠色投資,實現減緩氣候變暖的目標是有利的,也是不會改變的趨勢。
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合伙人李菁表示,除了在ESG領域持續推進專業知識外,安永在稅務、交易并購、咨詢、審計等領域,在為客戶提供專業支持時,都會考量ESG價值,ESG作為專業支持工具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夠給所有的企業、上市的、頭部的、Pre IPO乃至為小微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方向。
李菁認為,當前ESG披露中呈現出了三點變化,分別是從被動披露到主動的披露,從為滿足信息披露的要求到做管理價值的提升,以及從投資人的角度為了應付慈善的投資到真正的納入到投資決策之中綜合考量,整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秩鼎公司創始人、CEO劉相峰認為,在2023年,無論是企業還是監管,會更加強調ESG規范,ESG投資從規模、可持續方面會迎來加速發展。
監管、企業、商會合力 推動ESG信披發展
李菁認為,ESG信息披露現在有兩個特別集中的痛點難點,一是生產型企業的。二個是投資人的。
對生產型企業而言,數據如何收集,如何分析一直以來都是企業做ESG信息披露時面臨的難題。市場上缺乏專業的環境能源、可持續發展背景人才,對中型企業、小微企業、科創企業而言成本也比較高。
因此對生產型企業來說,李菁表示,如何提升ESG的信息披露質量,一定要做到用數據說話,盡可能搭建相關內部軟件系統,用科技創新辦公化軟件,解決人才問題、統計問題。數據收集上來之后,更好的做同業對標分析,同行業、同市場、同產品、同趨勢,往年數據對比、同比增長、環比增長等等,這是生產型企業痛點難點的解決方案。
對投資機構來說,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上發現投資標的ESG表現,需要有非常精準的投前決策的投資模型。投資人需要構建符合自己投資傾向的ESG表現分析模型,通過針對環境社會治理、不同的KPI進行精準打分、精準刻畫客戶畫像,選取最符合投資決策同時ESG表現優異的被投標的。
李菁表示,這些痛點難點,即是在ESG信息披露當中生產型企業和投資人目前最大的挑戰,也代表著機遇,相信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提升對信息質量、數據質量的重視,ESG一定會成為信息披露非常好的展現。
劉相峰認為,首先監管需要不斷推動ESG披露標準;其次,企業需要將ESG披露的成本觀念轉化為交易項。披露不是為了給交易所,而是為了給到客戶,從獲客和融資方面來看,企業會更主動去做信息披露。
章嘉玉認為,企業需要提高對ESG披露的認識。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推動,一是工商協會。各地都有工商協會,應該透過工商協會,結合地方的金融招商,推動企業對信批的關注,從減碳開始做真實的信批。二是協會中有同行,通過競爭推動彼此進程。例如通過資本市場優惠、金融招商優惠,甚至稅收優惠,都能大幅提升相關信披的數量,才能真正成為投資機構的投資決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