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2月31日訊(記者 周曉雅)隨著2022年最后一個交易日行情結束,非貨ETF市場最新的年度榜單出爐,市場格局再次洗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年度業績表現看,截至2022年底,非貨ETF首尾業績差距超100%,其中,大宗商品主題產品霸屏漲幅榜單,華夏飼料豆粕期貨ETF以超60%的年度回報,領跑市場。剔除2022年成立的新產品,全市場593只非貨ETF中,僅有37只在2022年獲正收益,占比為6.24%。
至于非貨ETF的規模變動,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30只非貨ETF規模在百億元以上,較去年年底的25只增加了5只;其中,600億元以上規模的非貨ETF增加了1只,500億元至600億元的非貨ETF數量不變,300億元至500億元也增加1只。
從規模排名前十的非貨ETF情況來看,截至12月底,排名前10只產品年內均出現凈值回撤,回撤幅度最大的產品已虧超三成。不過,市場資金的投資熱度不減,過半數產品年內仍獲規模增長。
與去年年底相比,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和易方達創業板ETF新進非貨ETF規模前十行列,年內規模分別增長了57.98億元、83.6億元。作為年內規模增量最多的非貨ETF,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年內規模增加了301.37億元,至508.26億元。
從排名變動來看,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登上非貨ETF規模榜首,南方中證500ETF也晉升為市場規模第二名,而華夏上證50ETF退至榜單第三位。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分別穩居市場第五,排名第四的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則較去年底上升了6個位次。
華夏飼料豆粕期貨ETF為“業績王”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30日,華夏飼料豆粕期貨ETF年內回報達到62.2%,遙遙領先市場。
事實上,該ETF在一季度已經表現亮眼。彼時,華夏飼料豆粕期貨ETF在一季度凈值回報超30%,位居漲幅榜首位。彼時,在天氣、疫情、地緣沖突等多個因素的影響下,豆粕期貨價格節節攀升,同期,以豆粕期貨為跟蹤標的的華夏飼料豆粕期貨ETF凈值接連創新高,3月25日凈值高達1.705。
隨后在二季度,豆粕市場整體呈現震蕩企穩行情,現貨市場一度轉向供需趨松。但到了3季度,豆粕期價漲勢為主,美國農業部(USDA)下調新季美豆種植面積、單產、 總產、庫存等項目預估,激勵期價上漲,現貨價格創下歷史新高。進入4季度,仍保持震蕩上行的態勢。
跟隨其后的是匯添富中證能源ETF和國泰中證煤炭ETF,事實上,這兩只產品自2022年初以來也維持較強勁的走勢,前三季度的凈值增長率一度超30%。不過,在2022年第4季度,煤炭、石油等板塊整體調整,前述2只ETF的年度回報同步回落。
此外,2022年回報超10%的還有博時中證全球中國教育ETF、富國中證旅游主題ETF、華夏中證旅游主題ETF、廣發中證全指能源ETF等4只ETF。其中,教育、旅游主題ETF的凈值增長得益于4季度的行情輪動,僅在2022年4季度,博時中證全球中國教育ETF獲得超35%的收益,而富國基金和華西基金旗下的中證旅游主題ETF的單季度回報也超過15%。
整體來看,剔除2022年成立的新產品,全市場593只非貨ETF中,僅有37只在2022年獲正收益,占比為6.24%。反觀虧損的產品,2022年虧超20%的非貨ETF達313只,占比超五成;其中27只虧超30%,2只產品虧超40%。對比2022年虧損最多和回報最高的產品,非貨ETF首尾收益差距達到105.98%。
規模前三ETF洗牌
經歷了一年的行情變化,非貨ETF的市場格局也在重新洗牌。整體來看,全市場規模前十的非貨ETF在今年凈值回報均為負,最多虧超30%,最少虧超17%。
對比2021年末,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新進為全市場規模最大的非貨ETF,截至2022年12月底規模為775.04億元,較去年末的568.86億元增長了36.21%。
早在11月初,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已超越華夏上證50ETF,成為全市場規模最大的ETF,隨后兩者的規模差距繼續走闊。截至12月底,華夏上證50ETF的規模為582.97億元,較去年底的691.45億元縮水了15.67%,在規模榜單的位次較2021年末下降了2位。
南方中證500ETF則在2022年最后一個月,躋身為非貨ETF規模榜單第二位,截至12月底規模為603.46億元,較去年末增長了58.02億元,規模排名則較2021年末的第三名上升了1個位次。
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在榜單上升了6個位次至第四位,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底,該基金年內虧超31%,但規模較去年末增長了301.37億元,至508.26億元,是年內規模增量最多的非貨ETF。
此外,在規模前十的非貨ETF中,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易方達創業板ETF等3只產品規模也分別較去年末增加了40.85億元、57.98億元、83.6億元。截至今年11月底,這3只產品規模依次為367.37億元、246.28億元、209.89億元。
其中,得益于基金份額的凈申購,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和易方達創業板ETF在今年年底躋身非貨ETF規模前十榜單,分別排名第8、第10,截至2022年底這2只ETF的規模分別為246.28億元、209.89億元。
由于規模較年初有所下滑,國泰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華寶中證全指證券ETF、華夏滬深300ETF的排名下調,截至12月31日,前述產品規模依次為296.85億元、221.08億元、249.09億元。
6只產品2022年規模增長超80億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底,全市場非貨ETF規模合計為1.34萬億元,較去年底的1.13萬億元增長了2101億元。而剔除2022年成立的新產品,存量非貨ETF在2022年底的規模合計為1.23萬億元,較2021年底的1.13萬億元增加1027.8億元。
其中,46只產品2022年規模增長超10億元,22只產品規模增量在30億元以上,13只產品規模增超50億元。整體來看,205只產品在年內出現規模增長,規模增長產品數量占比為34.57%。
除了前述提及的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以206.18億元的規模增量,位列榜單的第二位。而華夏恒生科技ETF和廣發納斯達克100ETF在2022年的規模增量也超過100億元。
隨著中證1000衍生品的推出和中證1000ETF的產品上新,南方中證1000ETF也備受市場關注,該產品年內規模增加85.27億元。此外,易方達創業板ETF年內規模也增長了83.6億元。
新發產品規模均值環比上漲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30日,2022年全市場新成立141只ETF,合計發行規模達到1566.17億元,平均每只ETF產品的發行規模為11.11億元。與此前的2021年相比,新成立產品數量有所下滑,但發行規模均值上漲。2021年,共計有281只ETF在當年成立,合計發行規模1914.12億元,平均值為6.81億元。
具體來看,發行規模在70億元以上的產品有7只,包括3只債基ETF和4只股票型ETF。華安基金旗下的華安中債1-5年國開行債券ETF為2022年新發行規模最大的ETF,為80億元。此外,廣發基金、富國基金、易方達基金等3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中證1000ETF的發行規模也約為80億元。
此外,發行規模在70億元以上的還有富國中債7-10年政策性金融債ETF、博時中債0-3年國開行債券ETF,以及景順長城創業板50ETF。還有7只ETF發行規模在30億元以上,113只ETF發行規模不超過10億元。
不過,截至2022年底,2022年新成立ETF整體最新規模較發行規模縮水超500億元。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剔除7只已成立但尚未上市的ETF,僅有17只新成立ETF在2022年底實現規模上漲,最新規模較發行規模出現下滑的產品則有117只,占比為八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