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財聯社1月14日訊(記者 郭松嶠)煤電轉型過程中應考慮哪些問題?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的“新型電力系統沙龍“近日舉行,華北電力大學能源市場研究所所長董軍、電力從業者陳愚、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衛斌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清潔電力高級顧問王萬興等專家參加了研討。
林衛斌認為,2030年前新能源發電量無法滿足全社會用電量增量,還需要火電提供部分增量。然而,現有火電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支撐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由于煤電與新能源的融合不夠充分、市場機制的不夠完善,給現有煤電資源的潛力挖掘設定了限制。“因此,在研究火電的發展路徑時,要從電力電量平衡的角度來分析,一方面重視火電與風光的協調,另一方面考慮區域間的協同。南方電力市場在區域市場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將為打破省間壁壘、跨省靈活性調節資源互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陳愚從國際視角來談我國煤電發展,在他看來,2021年我國風光發電量占比11.5%,雖然略低于同期美國的12.5%和歐洲的17.3%,已是極其不易。
陳愚表示,歐美等國家電力系統中高占比的氣電、成熟的市場機制、互聯互通的區域電網,都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我國情況有很大不同。首先,從電源結構看,我國火電以煤為主,煤電調峰能力遠低于氣電,而歐美火電以氣電為主。其次,從市場機制看,我國電源側風光的上網電價越來越低,但新能源的消納成本在上升,電力系統的整體成本在上漲。研究顯示,當新能源滲透率達到10-15%時,新能源消納成本將快速上升。當下我國正處于消納新能源的系統成本在持續增加的階段。再次,從跨區互濟來看,我國部分送端省開始出現缺電,未來省間博弈將加劇。去年夏天四川的極端高溫,導致四川電力需求劇增,引發缺電事件。送端缺電會加劇省間博弈。
陳愚認為,我國人均三產、生活用電需求相比歐美國家處于較低水平,未來將繼續增加,拉動我國用電負荷增長。2022年最大用電負荷比2020年新增近2億千瓦,預計“十四五”用電負荷增長超4億千瓦,煤電之外的電源,新增頂峰能力不足2億千瓦,其余缺口需要煤電補足。因此短期內,在儲能技術取得突破、形成跨季節調節能力之前,不能完全退出煤電。“風光負責低碳,傳統電源負責頂峰和調峰。”
董軍分享了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合作的《雙碳背景下煤電轉型影響因素及配套市場機制建設研究》的一些成果。
董軍表示,煤電轉型是必然趨勢,但要進一步把握轉型節奏,慎重選擇轉型路徑,轉型過快會影響能源安全,轉型過慢又會影響雙碳目標的實現。我國煤電機組體量大,改造和退出任務艱巨,需要考慮轉型過程中的資產擱淺和資金支持問題。煤電轉型的國際經驗顯示,完善的電力市場發揮了關鍵作用。目前已經形成共識的是,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是分階段進行,要結合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構建適應的電力市場體系,涵蓋中長期市場、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補償機制等多種市場工具。
董軍進一步分析,考慮到我國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和電源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各地不能同時達到一個階段,因此煤電的定位和轉型路徑也不盡相同,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煤電轉型路徑。建設新型電力系統首先應深入挖掘發電側和用戶側以及區域互濟等現有資源潛力,市場機制的完善是挖掘現有潛力的重要手段。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提升需要多種路徑一起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