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月30日訊(記者 周曉雅)兔年A股市場首個交易日,“開門紅”行情再現。今日大盤高開后震蕩走弱,截至收盤,創業板指收漲超1%,滬指和深成指分別收漲0.14%、0.98%。漲勢回落,“高開低走,祖傳技能”,兔年首個交易日的A股走勢再遭調侃。但北向資金的大幅流動備受市場關注,隨著交投的活躍,新一輪行情將輪動至哪些板塊?
作為基金市場的重要“買手”,多只FOF基金在四季報中披露了對今年一季度市場整體的看法和布局。在他們看來,今年整體機遇大于風險,無論是宏觀經濟的企穩抬升,還是企業盈利、市場估值,多位基金經理都有較好的預期,但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具體到風格的研判,部分基金經理談到,春節前后一般都是明顯的風格切換窗口,風格有望從大盤風格占優,逐漸轉變為中小成長風格。不過,均衡性仍是不少FOF基金經理的配置關鍵詞。
(資料圖片)
從FOF的整體持倉來看,招商證券研報表示,截至去年末,FOF外部重倉規模和次數均靠前的產品為萬民遠管理的融通健康產業,外部重倉規模為5.78億元,外部重倉次數為24次;重倉的主動權益基金中,融通健康產業、廣發睿毅領先的四季度收益相對較高,分別為16.82%和9.60%。與存量FOF三季度重倉的基金相比,四季度重倉增持規模和次數較多的主動權益基金為融通健康產業、華商新趨勢優選、中庚小盤價值等。
機遇大于風險
整體來看,多位基金經理對2023年的市場持較樂觀態度。蔡錚在交銀安享穩健養老一年2022年四季報談到,A股進入了觀望窗口期,前期演繹的“強預期,弱現實”邏輯已經開始轉變。當前權益資產估值仍處于性價比較高的位置,下行空間較為有限,后續隨著市場對主要城市疫情達峰的預期升溫,市場可能會迎來修復行情。
劉兵認為,當前主要市場指數估值處于歷史低位,隨著一系列積極政策落地及經濟基本面預期改善背景下,權益市場整體機遇大于風險。
他在交銀招享一年持有的2022年四季報提到,展望2023年一季度,經濟修復受疫情擾動和出口回落影響短期內依然承壓,隨著疫情影響逐步減弱、地產有望低位企穩,疊加海外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增長的主要動能或將轉為內需,需重點關注地產修復節奏和消費反彈情況。
陳文揚在東方紅欣和平衡配置兩年持有2022年四季報談到,隨著居民工作生活逐步恢復正常,2023年經濟企穩復蘇的預期抬升,2023年市場行情值得期待。
“目前,海外預期衰退、資金開始涌入港股等國內資產,國內經濟復蘇預期轉強,我們預計2023年國內權益市場偏暖,結構性機會較2022年更為豐富,權益類基金實現回報的概率更高。”他說。
國泰君安君得益三個月持有的2022年四季報也提及,展望2023年的市場,在經歷了一定的調整之后,市場的估值優勢更加凸顯,新的機遇正在不斷的孕育中。
短期來看,高琛、丁一戈、李少君等三位基金經理在該四季報提到,雖然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最壞的時間或許已經過去,不必過于悲觀,當前的價格已較為充分地反映了各種悲觀預期。隨著近期支持經濟發展的政策陸續出臺,2023年的宏觀經濟將會有非常大的復蘇潛力,企業的盈利也有望改善。
市場機會在哪里?
盤面上,今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集體走強,今飛凱達、文燦股份、旭升股份、拓普集團等超20股漲停。人工智能概念股開盤大漲。軍工股震蕩走高,教育股午后走強。消費、醫藥股陷入調整,其中影視股早盤一度跳水大跌。
表現分化的行情下,哪些板塊會站上投資風口?林國懷在興證全球優選平衡三個月持有的2022年四季報提到,組合風格上,該基金目前權益部分依然保持略超配價值風格,但隨著成長股的大幅調整,未來組合中將繼續加大對于成長型基金的占比。
保持一貫的“略偏左側”和“適度均衡”的配置策略,他通過積極挖掘市場上相對收益和絕對收益的投資機會不斷增厚組合收益,通過“多資產、多策略”的方式來平滑組合波動,努力將該基金呈現為“相對穩定的‘貝塔’和相對確定的‘阿爾法’特征”。
劉兵認為,配置上,在經濟預期較為強勁但尚未兌現、政策仍在加碼時,可關注價值板塊。伴隨經濟復蘇確認,市場風險偏好有所回升時,成長風格或具有更大的向上彈性。
“風格方面,春節前后一般都是明顯的風格切換窗口。”作為華夏優選配置的基金經理,李曉易在該基金四季報談到,A股在開年之后有望迎來更加強勢的表現。風格有望從交易經濟和消費復蘇大盤風格占優,逐漸轉變為交易科創板業績觸底改善、政策加碼的中小成長風格。
國泰君安君得益三個月持有的2022四季報顯示,在行業配置方面,有幾條線索值得重點關注:一是,內需和外需收斂的背景下,外需仍具備需求韌性;二是,在“擴大內需戰略”的推動下,內需相關標的是重點投資方向。比如,受益于政府開支擴張的信創、軍工、基建,以及受益進口替代的半導體。
此外,高景氣、高增速的新興行業,比如光伏、新能源車等,仍是置信度最高的投資方向之一。
于善輝和蘇辛在民生加銀康寧穩健養老一年2022年四季報提到,由于過去四季度該基金以成長領域為配置重點,因此表現欠佳,根本原因是他們對疫情政策調整的應對不足。
“往后看,考慮到明年大概率內需會有修復,而能夠提供內需修復彈性最大的領域我們認為一是消費,二是制造業投資。”他們認為,在合適的時點增加對于消費的配置是有必要的,同時滿足“安全”需要的產業政策方向也是值得關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分析,一旦經濟復蘇開始從預期轉為現實,利率的繼續上行也將難以避免,屆時對于某些成長領域可能還會產生一定壓制。不過,這種壓制是階段性的,本質是經濟復蘇階段位置所導致的,即復蘇初期傳統領域直接受益。而當復蘇轉為繁榮,一些成長領域將出現高速發展。
從配置來看,均衡性仍將是他們組合配置的關鍵詞。“考慮到復蘇進度的不確定性,因此雖然能預計不同領域將受控于復蘇進程的先后,但我們認為仍然需要保持組合的均衡性,因為一旦復蘇進度弱于預期,邊際資金又將會在成長和價值間進行騰挪。既然市場將整體向好,同時現實和預期又會促使波動不可避免,那么盡量避免進行單邊押注或許是之后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