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經濟 > 正文

焦點簡訊:港股正轉向新估值模型 機構:現在可超配港股成長股!

財聯社3月20日訊(編輯 周新旸)在過去疫情擾動、地緣沖突、流動性等宏觀不確定性下,港股的定價模式也隨之不斷調整。

浦銀國際最新的研究觀點認為,港股市場主要表現在不同板塊和風格標的之間的估值差、價格敏感度差別等指標的反復震蕩。去年Q3之后,隨著防疫政策調整、海外流動性緊縮的緩和,多項指標顯示,港股正在結束此前的調整期,逐漸找到新的估值模式。

新估值模式測算下,浦銀國際認為當前成長股估值或被低估。其中,IT和通信服務板塊估值或顯著低于應有水平,公用服務和醫療板塊由于新能源和生物科技等成長性賽道的影響,板塊估值也有上修空間。


【資料圖】

結合目前防疫政策調整后的基本面修復、通脹下行顯現、流動性緊縮的緩和,成長股因其高市場Beta或有更大的估值修復空間。估值低估疊加宏觀推動,成長股或存在更大機會。

從風險角度出發,浦銀國際建議,可在MSCI中國指數或恒生指數成分股中,超配港股成長賽道。

經歷兩種估值模式

以估值中樞和估值分化兩個維度的指標來刻畫港股市場2016年以來的走勢,可以看到以2019年底疫情暴發為分界點,港股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估值分布模式。

港股過去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估值分布模式。2016年以來,港股市場,經歷了兩種估值模式:

低分化:2019年之前,港股板塊分布中金融等傳統行業占比大,市場呈現出估值低分化的特征;

高分化:2019年底開始,隨著科技巨頭回港上市,疊加整個防疫周期對互聯網行業的影響,港股市場成長股和價值股間呈現出顯著的行為分化,市場上行時,成長股相對價值股表現出巨大的估值分化,并在市場下行時回撤更劇烈。

2022年Q3之后,港股在過去的兩種模式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2019年之前傳統行業主導下的估值低分化模式難以重復,主要由于港股板塊分布經歷重大調整,成長賽道占比擴大;

2020至2022年之間的估值模式抑或難以重復,主要考慮到行業監管、流動性問題及此前大起大落對市場情緒的影響,對于成長股,市場比之前更謹慎,其超額收益或較2020年市場上行時收窄,而下跌時的回撤空間也同樣被壓縮;

當前估值分布數據顯示,3Q22之后,港股正在沿著此前兩種模式之間的平衡狀態演化,而隨著波動率等風險指標高位回落,或表明港股找到了平衡成長性與風險的新估值模式。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