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區別?
國有銀行和商業銀行在性質、業務范圍、抗風險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區別,具體分析如下:
1、性質:國有銀行由國家直接控股,而商業銀行具有企業性質。
2、業務范圍:國有銀行業務范圍覆蓋全國各地的各個行業和各個階層,而商業銀行主要服務于區域內的客戶。
3、抗風險能力:國有銀行抵抗風險能力強,而商業銀行的抵抗風險能力弱。
國有銀行算是體制內嗎?
四大銀行是屬于體制內,四大國有銀行是由國家直接管控,四大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中國建設銀行,簡稱工農建中。
除四大銀行外其他不算。銀行工作人員不是國家公務人員,國有銀行屬于事業單位人員,私人銀行屬于普通勞動者。而公務員是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中國人民銀行的工作人員是屬于公務員的。
四大銀行是屬于體制內,四大國有銀行是由國家直接管控,四大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中國建設銀行,簡稱工農建中。
大部分銀行已經屬于股份制公司了,而股份制的銀行工作人員并不算體制內。四大國有銀行是國有企業,它們本質還是企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賺取中間業務收入。體制內工作一般是泛指國家公務員、國有企業內設立的職工或者代表國家權力或者依靠國有資產取得收入的國家管理人員家屬的這樣一個群體。
中國的銀行編制有兩種形式,一種屬于正式工,一種是合同工。正式工與銀行簽訂勞動合同,享受勞動合同里面的工資、待遇、福利績效獎金,按照銀行制定的晉升機制獲得更好的機會。合同工則是與第三方派遣公司簽訂合同,然后派遣到銀行工作,不屬于銀行員工本質上是屬于派遣公司的工作人員,員工與銀行之間隔著第三方派遣公司進行工作。派遣工沒有正式工的福利、績效獎金等,在同樣的崗位,派遣工的工資都要比正式工低,同樣也無法與正式工一樣得到升遷機會。
體制內是一個漢語詞匯,就是指在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的組織制度中起主導作用的一部分。而那些不處于主導地位、或者邊緣的部分就叫體制外。
主要人群
泛指公務員、國企編制內員工或國家管理階層家屬等代表國家權力或依靠國有資產獲得收益的群體。體制內的優勢,更多表現出的是工作的穩定性、福利的優厚性、社會的主導性;與之相應,體制外更多表現出靈活性,伴隨而來的還有風險性、低福利性,以及對社會或所在單位的影響力弱。
體制內的單位包括
1、行政性質的:人大、政協、臺辦、僑辦、外事辦、機要局等;2、群團組織:工會、團委、婦聯、青聯、學聯、記協、曲協、關工委、紅十字會、對外友好團體等;3、事業單位:一般是某部委辦局下屬單位,專門安排家屬的,圖書館、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各種館,以及風景名勝管理處等。體制內人員一般泛指公務員、國企編制內員工或國家管理階層家屬等代表國家權力或依靠國有資產獲得收益的群體。體制內的優勢,更多表現出的是工作的穩定性、福利的優厚性、社會的主導性,與之相應,體制外更多表現出靈活性,伴隨而來的還有風險性、低福利性,以及對社會或所在單位的影響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