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代表一個時代最先進的工具概括這個時代,因此數千年來的人類文明史被劃分為:石器時代、紅銅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啟蒙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原子時代等等。進入上世紀七十年代后,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促使各國先后進入了信息時代——在這個我們至今生活的時代里,網絡和信息所帶來的顛覆性元素數不勝數。其中就有“去中心化”,它是在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所形態之一,是相對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形態。
如果根據字面意思,也許有的人會單純認為“去中心化”是“不要中心”的意思,像銀行、政府等如果采用這種形式,相信會造成機構渙散、分工凌亂,甚至崩潰,似乎是天方夜談。其實,“去中心化”是賦予節點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的權利。它們不必像過去那樣要依賴中心才有生存和運行的價值,而是擁有足夠自主的能力,任何人既是一個節點,也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且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是階段性的,所以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基于“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加密貨幣應運而生,它的性質源于使用分布式賬本的區塊鏈技術,并呈現出與依賴中心化監管體系的銀行金融系統是相對的形式。例如孫中山幣(以下簡稱BCS),是基于孫中山博愛基金會的博愛精神,為全世界弱勢群體捐贈而發行的。
“去中心化”較為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把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的每個節點都得到具有高度自治。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相互影響,會通過網絡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
“去中心化”呈現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對相關技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由區塊鏈技術驅動的BCS通過分散式點對點的交易,隨時實現資金的管理。其中,得益于區塊鏈技術的重要特點“去中心化”,BCS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支付和購買加密貨幣的障礙,每個用戶可以是一個單獨的節點,與他人構成聯系;同時他又能成為一個新的中心,通過不斷聯系他人,構成一張互通八達的人際網絡,進而實現全球交易。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進而實現“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