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云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保山專場發布會在昆明舉行,保山市委書記楊軍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保山市的發展情況。保山生態優良、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6℃,森林覆蓋率達70%,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9%以上,是最適宜居住的地方。保山資源富集、物華天寶,素有“滇西糧倉”之稱,是中國紫皮石斛之鄉、甜柿之鄉、云藥之鄉、全國生豬調出大市和“南菜北運”基地。
數讀保山2021
全市共引進市外實際到位資金1138.03億元
第一產業增加值281.6億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4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29元
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165.5億元
研發投入躍升至全省第六位
堅持解放思想,搶抓發展機遇,持續開展市情大調研、發展大討論、作風大整頓,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向開放要潛力,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省發展戰略,不斷釋放發展新動能。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入圍“2017中國改革年度案例”“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案例”。
持續強化創新驅動,創新“園中園”和“1+5”共建共享模式,打造“科技入滇進保山”服務平臺,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三區”人才、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發投入實現連續增長,全省排名躍升至第六位,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作用明顯增強。
持續擴大開放,探索“一線兩園”發展模式,成為全省首個建設境外園區的州市,5個縣(市、區)均躋身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015年以來電商年交易額年均增長40%以上,突破百億元;進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1.46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7.43億美元。
持續壯大市場主體,全市招商引資持續快速增長。2021年,全市共引進市外實際到位資金1138.03億元,同比增長13.01%;全市民營經濟戶數2.56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從2012年的160.1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645.7億元,年均增長10.4%。
A級旅游景區數量居全省第一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產業培育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1年末,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165.5億元,是2012年的2.9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2021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54.2億元,是2012年的3倍。今年一季度,生產總值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6%,經濟運行難中取得突破、總體趨穩向好。
以特色農業釋放增收后勁,突出保山小粒咖啡、施甸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繁育、騰沖中藥材、龍陵石斛、昌寧紅茶等特色優勢,啟用“一座保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施甸縣被列入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昌寧紅茶、龍陵紫皮石斛榮登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百強榜,一批產品被評為云南省“10大名品”。202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81.6億元,是2012年的2.5倍,人均糧食產量從2005年起一直居于全省前三位,咖啡、甘蔗、油料的面積、產量和豬牛羊肉類產量均居全省前列。
以全域旅游發動增長引擎,建成高黎貢山茶博園等30多個休閑度假旅游項目和30多個高中檔溫泉項目。全市A級旅游景區從2013年的13個增加至99個,居全省第一。其中,4A級景區12個,省級旅游度假區4個,騰沖和順古鎮通過國家5A級景區景觀質量評審。
完成保山一中等遷址新建
穩政策、強投入,完善發展產業、穩崗就業、綜合保障兜底等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1年保山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29元,分別增長9.9%和9%。
用心用情用力抓民生、強保障,讓發展成果更加惠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圍繞“三年有起色、五年上臺階、八年爭優秀”目標,大抓教育、狠抓教育、長抓教育,新建學校89所,完成保山一中、施甸一中等遷址新建。
加快建設健康保山,市一院遷址新建投用,縣級中心醫院全部提質達標,首批獲得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殊榮,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
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建成103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新增“永子”“騰沖玉雕”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全國擁有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較多的地級市之一,被中國圍棋協會授予“全國圍棋之鄉”稱號。
高黎貢山生態屏障更加牢固
堅持把“綠水青山”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色,堅決守護好保山的綠水青山、藍天白云、良田沃土,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向綠色轉型,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全力打好三大流域水系保護修復等8個標志性戰役,中心城市空氣質量連續居全省前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過全省3.56個百分點,保山市、騰沖市、昌寧縣分別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善洲林場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按照“保護、持續、發展”三大功能定位,探索組建綜合執法隊伍、統籌建設“數字化”監管平臺、建立動植物科學監測體系等措施,打出生態環境保護“組合拳”,構筑“生態盾牌”“生態底色”“生態品牌”,高黎貢山生態屏障更加牢固。
全域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堅持治國必治邊的戰略思想,不斷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各族群眾富起來,讓鄉村美起來,讓黨旗、國旗飄紅在邊境一線,團結帶領各族群眾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大力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探索構建“四邊一化”的邊境黨建新格局,加快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打造了司莫拉佤族村、黑泥塘傈僳族村等一批獨具特色、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全域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突出邊境特色、宜居環境、民族文化、抗戰文化、僑鄉文化等特色優勢,推進“十百千萬”工程、沿邊三年行動計劃、人口較少民族和直過民族扶持發展、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安置等工作,全市26個少數民族村寨被命名為全國、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騰沖市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