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滇池金線鲃棲息地修復征求意見 對棲息地開展保護和修復工作

滇池金線鲃繁殖環境宜為黑暗的隱蔽場所,滇池金線鲃屬營半穴居生活魚類,需要在溶洞或地下泉水出口處進行繁殖,環境宜為黑暗的隱蔽場所。

受生態破壞和水體污染影響,棲息環境已退縮到龍潭、涌泉、溶洞等區域,有種群退化的風險。

關鍵棲息地的選擇,首選仍然殘存分布滇池金線鲃且為其繁殖所必需的涌泉魚洞,重點關注涌泉魚洞、洄游通道及隱蔽空間等關鍵棲息地的修復與周邊環境的系統修復。

即日起至8月29日,昆明市地方標準《滇池魚類滇池金線鲃棲息地修復》(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修復標準》)、《滇池魚類滇池金線鲃棲息地修復》編制說明(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編制說明》)公開征求意見?!缎迯蜆藴省窋M提出,重點關注涌泉魚洞、洄游通道及隱蔽空間等關鍵棲息地的修復與周邊環境的系統修復。

當前金線鲃未能在湖體形成

自然野生種群

《編制說明》指出,滇池金線鲃是滇池特有魚類的代表種和指示物種,也是上世紀50年代前滇池的主要經濟魚種,但受多種人為因素影響,該魚種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從湖體消失,僅在湖體周圍和上游的少數龍潭中集群分布。1989年,該物種被列為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并于2008年被列入IUCN瀕危動物保護紅皮書,保護級別為瀕危等級。

通過科技攻關,2007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珍稀特有魚類保育研究基地”首次成功實現滇池金線鲃人工繁殖,有效避免了該種群的滅絕。為了恢復其野外種群,自2010年來,累計向滇池水體放流魚苗200多萬尾。

2018年9月到2021年8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每月在盤龍江霖雨橋開展定點連續監測。結果顯示,盤龍江已形成穩定滇池金線鲃種群。但由于龍潭、暗河的洄游環境被阻斷,天然產卵魚洞數量不足等因素影響,滇池金線鲃至今未能在湖體形成自然野生種群。滇池金線鲃野生種群僅在上游與湖濱少量魚洞殘存,對于滇池金線鲃種質資源保育和滇池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極為不利。長此以往,滇池金線鲃野生種群有萎縮和消亡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對滇池金線鲃棲息地開展保護和修復工作。

目前,國家、行業有關于魚類繁育、養殖、增殖放流等方面的技術標準,但缺乏針對珍稀土著魚類棲息地保護的規范、標準或技術導則,云南省也無相關技術標準。

《修復標準》專門針對滇池特有種、生態環境指示種——滇池金線鲃而提出,用于指導滇池金線鲃棲息地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對幫助該魚種逐步形成湖體野生種群并擴大種群規模具有重要意義。該標準的建立,也將為滇池其它土著魚類棲息地修復提供參考。

《修復標準》編制,充分考慮滇池金線鲃棲息地的現存情況及其對棲息地的要求,對滇池金線鲃棲息地的評估、保護、修復、管理維護作具體技術說明,用于指導滇池金線鲃棲息地保護修復工作,以期改善和重建滇池金線鲃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幫助滇池金線鲃在湖體的自然種群逐步建立,豐富滇池生物多樣性狀況。

生存范圍小

有種群退化風險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及相關研究機構對滇池金線鲃生活史與棲息特征的研究顯示,涌泉魚洞、洄游通道及隱蔽空間是滇池金線鲃的關鍵棲息地類型,對建立其自然野生種群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修復標準》擬提出,在做好相關保護的同時,開展針對性的修復與重塑,重點關注涌泉魚洞、洄游通道及隱蔽空間等關鍵棲息地的修復與周邊環境的系統修復。

滇池金線鲃是營半穴居生活的魚類,歷史上廣泛分布于滇池及其附近水域,需要在溶洞或地下泉水出口處進行繁殖。受生態破壞和水體污染影響,滇池金線鲃棲息環境已退縮到周邊龍潭、涌泉、溶洞等區域。所以,關鍵棲息地的選擇,首選目前仍然殘存分布滇池金線鲃且為其繁殖所必需的涌泉魚洞。

滇池金線鲃在涌泉魚洞產卵繁殖后,會通過與湖體、河流相連的通道、暗河等,到相對開放的水域活動和覓食,但目前滇池絕大部分有滇池金線鲃分布的龍潭、暗河的洄游環境,常年被人工阻斷,滇池金線鲃僅能在涌泉魚洞中很小的生境范圍內生活,有種群退化的風險。因此,打通滇池金線鲃棲息的涌泉魚洞與相對開放的溪流、河流及滇池水體洄游通道,是滇池金線鲃棲息地修復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滇池金線鲃產卵繁殖的環境宜為黑暗的隱蔽場所,若地下巖溶水天然出露至地表的區域原有溶洞、溶潭被破壞,會影響其棲息繁殖。所以,《修復標準》專門針對隱蔽空間的營造提出相關規定,以指導相關修復工作的實施。

鑒于滇池金線鲃目前在滇池棲息繁衍的現狀,《修復標準》對滇池金線鲃產卵繁殖場——涌泉魚洞水環境主要指標做出了特別規定。

涌泉魚洞水環境的主要指標,是根據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多年基礎研究、魚洞水環境狀況調查,以及參考滇池金線鲃棲息地水環境相關文獻資料查閱的基礎上設定的。

多元聯動

建立共管保護機制

滇池金線鲃是滇池流域內的特有魚種,其分布范圍窄,研究人員少,科學認知并不充分。周邊土著居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關于滇池金線鲃的相關經驗和知識,特別是原有棲息環境的歷史狀況,非常需要當地社區居民提供相關信息。所以,滇池金線鲃的保護及棲息地的修復,不僅需要科研人員、政府管理部門的介入,也需要當地居民、社區提供傳統知識和保護經驗,從保護、設計、修復、管理等多個環節共同參與、共治共管。

為此,《修復標準》擬提出,吸收當地居民傳統知識及保護經驗,聯合設計者、研究者及傳統知識持有者等多方合作,創新管理模式,形成政府、管理部門、公眾多元聯動、共治共管共享的格局。

此外,滇池金線鲃目前殘存的涌泉魚洞被當地人稱為“龍潭”,是樸素原始自然崇拜的延續,且幾乎每一個“龍潭”周邊都分布有一個寺廟,或“龍潭”直接位于寺廟內。宗教信仰為滇池金線鲃棲息繁殖的魚洞,提供了很好的庇護和保護,也是滇池金線鲃還能在滇池周邊魚洞中殘存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修復標準》擬提出,結合信仰等社會生態要素,建立社區共管保護機制。

滇池金線鲃

回歸路

320萬年前

滇池形成時,金線鲃出現。所以,人們也稱金線鲃為“滇池古董”。

20世紀80年代末

滇池金線鲃遭遇歷史以來最殘酷的環境打擊,曾經在滇池隨時可見的金線鲃漸漸難覓其蹤影,它們活在了老昆明人的記憶中。

1989年

國務院將金線鲃列為國家II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并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等級為瀕危。

2003年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組,開始進行滇池金線鲃人工繁育研究。同時,研究所在晉寧下梁王村建立了一個40畝的海菜花恢復研究基地。

2007年

首次實現滇池金線鲃人工繁殖,繁殖出魚苗1000余尾。

2008年

人工繁殖出滇池金線鲃魚苗10余萬尾。

2009年起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水產站,開始向滇池投放金線鲃魚苗,每年投放約10萬尾。

2021年

繁殖滇池金線鲃魚苗20萬尾。

關鍵詞 滇池金線鲃 滇池古董 海菜花恢復研究基地 滇池金線鲃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出滇池金線鲃魚苗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