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2021年
26.9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24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4個縣(市)全部脫貧摘帽
人工造林172.06萬畝
封山育林35.75萬畝
退耕還林53.43萬畝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從14217元提升到29639元
全州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3090元
全州公路總里程達6658公里
建成145座跨江大橋
今天的怒江,一路向好。全州GDP總量年均增長9.4%,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6%,財政收支年均增長7.7%和9.8%,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省前列。
“極貧之地”一步跨千年
上午送村民到集市賣貨,中午到周邊村寨收購蜂蜜、野生菌,在瀘水市古登鄉念坪村做鄉村客運、農特產品生意的永華葉,生活忙碌而充實。
“念坪”是傈僳語,意為“鳥飛過的埡口”。念坪村四面都是懸崖,十年前,進村需步行7個多小時。“山上沒有一塊平地,有些人家養雞還得用繩子拴著雞腳,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掉落懸崖。”永華葉說,從前不通公路,下山背一袋米,來回得走10多個小時。現在,村里通了硬化路,大部分村民搬遷到集鎮,過上了新生活。留下來的,也在種植草果、核桃或中藥材,收入可觀。
怒江州98%以上都是高山峽谷,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相伴而行,曾經怒江的貧困發生率高達56%。沖出貧困陰霾,實現脫貧致富,是怒江各族人民最迫切的愿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州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發展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超常規力度攻克貧困堡壘,奏響大峽谷奮進跨越發展之歌。
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綠色產業培育、安全飲水工程、勞動力轉移就業、種植業結構調整、人居環境提升……一系列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的精準扶貧舉措,讓怒江實現了歷史飛躍;10萬余名貧困群眾搬離大山,結束“云上的日子”,進城入鎮集中安置,重建幸福家園,生活水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族人民思想大解放,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大改變,內生動力不斷被激發。多山缺地、有物缺錢的狀況得到徹底改變。種地像攀巖,過江靠溜索,花錢靠救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昔日簡陋的籬笆房被設施齊全的安居房、幸福公寓取代;一座座村容整潔、產業繁榮的新村拔地而起;草果、重樓、羊肚菌等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幸福長。曾經千山阻隔的獨龍村,在精準扶貧春風中如浴陽光晨露,欣欣向榮。
2020年底,怒江州26.9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24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個縣(市)全部脫貧摘帽,傈僳族、獨龍族、怒族和普米族整族脫貧,千百年來壓在怒江人民頭上的貧困大山被徹底搬走,實現了從區域性深度貧困到區域性整體脫貧的“千年跨越”。
“雪山升起了紅太陽,獨龍峽谷換新顏,黨的政策真正好,幸福不忘共產黨。”獨龍族文面女李文仕自編的獨龍語“感恩歌”,唱出了怒江各族兒女的共同心聲。
峽谷唱響幸福歡歌
其達村是貢山縣普拉底鄉的一個普通村子。曾經,這里的村民出行靠溜索,產業靠包谷,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如今,其達村陡峭的山林里,1.4萬畝草果綠了山地,富了百姓。
“草果帶給我們好日子。”其達村草果種植大戶余偉清說,重重大山曾是貧困的代名詞,在富民政策指引下,成為了村民共同致富的聚寶盆。
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瀾滄江干熱河谷地帶,昔日靠包谷、洋芋生活的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群眾,以“公司+基地+農戶+產業”的模式,發展芒果、花椒、漆樹和中藥材種植,荒山荒坡逐年增綠,群眾增收門路日益廣闊。
114萬畝草果、200多萬畝核桃、30萬畝漆樹、15萬畝花椒、6萬多箱中華蜂……這些深藏在峽谷密林中的“寶藏”,正改變著怒江多山缺地、有物缺錢的狀況,賦予峽谷各族群眾衣食無憂的生活。
傍晚,遠眺瀘水市維拉壩珠海社區,白黃相間的樓房錯落有致。臨江微菜園里,搬遷居民們揮鋤耕耘,播種著新希望;民族文化廣場上,大家載歌載舞唱響新生活。“年輕人在扶貧車間務工,去上海、珠海學技能;老人帶孩子、種蔬菜,過上了有盼頭的幸福生活。”81歲的傈僳族老黨員顧三才高興地說,社區有勞務派遣公司和2個扶貧車間,周邊建了火龍果、芒果種植基地,還有微菜園,年輕人能就近就業,老年人還有事做,日子越過越舒心。
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讓怒江州10萬余貧困群眾告別千腳落地屋,進城入鎮,在扶貧車間和沿海企業打工奮斗,“代際貧困”逐漸消逝在城市的喧囂中。
“共產黨阿克幾,阿呀阿克幾。邊疆人民好幸福,好呀好幸福。”社區開展文藝表演時,顧三才這首傈僳語“感恩歌”是壓軸節目,唱出了峽谷人民感恩奮進、幸福前行的心聲。
感恩奮進譜寫發展新篇
初秋,怒江峽谷熱潮涌動。蘭(坪)云(龍)高速公路建設如火如荼,瀘水市綠色香料產業園區車來車往,福貢縣老姆登景區游客熙攘,獨龍江莽莽群山草果芬芳,處處是忙碌的身影和疾行的腳步。
干部帶頭干,群眾跟著干。共同富裕的路上,怒江干部群眾熱情高漲,掀起一波波生產發展、項目建設高潮。
瀘水市2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駐村入組,在田疇地角指導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林草局干部蹲守瀾滄江干熱河谷地帶,領著群眾發展花椒、芒果等產業;福貢縣文旅局和上海市援滇干部舉辦“首屆怒江峽谷文化周”,線上線下宣傳推廣文化旅游資源,探索“文旅興產業、產業促振興”農旅融合新路子;獨龍江鄉黨政軍警民用雙腳走出了流動的邊境防疫屏障;搬遷社區里,32支駐點工作隊和15支就業小分隊忙著辦培訓班,送技能,怒江大地合奏出一曲曲新時代團結一心、勇毅前行創新績的動人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