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將迎來一次重要“考試”——接受國內外專家對申遺工作的檢查評估。“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2022年中國推薦世界遺產項目。“這對申遺成功是關鍵一步。”瀾滄縣惠民鎮景邁村黨總支書記巖賽亂和村民全力“備考”。
為了拍攝景邁山宣傳視頻,助力申遺,身著民族傳統服裝的巖賽亂和村民們一大早就聚集在古茶林里,齊聲高呼:“我們與茶和諧共生,我們與自然融為一體。一定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茶樹,團結一心,共同把古茶林保護好,把村寨建設好,讓全世界都知道景邁山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
景邁山村民們喊出的心聲同樣是普洱市240多萬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追求:美麗邊疆是共同的家園,要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興邊疆,不斷開創穩邊固邊興邊的新局面。
興產業 農文旅融合發展
“小朋友們找到了嗎,誰是瓜王?”今年5月,來到瀾滄縣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的游客正在五彩瓜果種植區域爭相合影,這些品類豐富的瓜果有的個頭極大、有的顏色少見、有的形狀獨特,引得大人小孩連連稱奇,開啟了一段尋找奇異蔬果的游戲之旅。
瀾滄老達保冬早蔬菜品種多樣性生態園藝技術博覽示范園于4月22日正式開園,為老達保鄉村旅游增添又一打卡點。示范園種植了70多畝共500多個品種的特優蔬菜,分為五彩瓜果區、甘藍區、番茄區、辣椒區、茄子區、玉米區共6個博覽區。既是科技示范園,也是觀光采摘園。
老達保是全省有名的鄉村音樂小鎮,全村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個個會吉他彈唱,村民們下地是農民,上舞臺就成演員,常年開展原生態歌舞實景演出。當地依托老達保村級演藝公司,將鄉村音樂小鎮打造與特色觀光農業有機結合,引爆鄉村旅游。示范園開業當天,園內搭起了露天舞臺,村里的男女老少彈起吉他、跳起擺舞,奇異蔬果配上拉祜歌舞,吸引了2000余名游客現場體驗。
勐根村黨支部書記刀文華說:“博覽示范園打開了村民增收的另一扇窗,讓老達保的鄉村發展有了新的風景。雙色南瓜、天使圓茄等蔬菜是首次在這里繁育成功,不僅讓村民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為鄉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今年,瀾滄縣東回鎮班利村也多了不少新鮮玩意兒,咖啡館、烘焙室、陶藝館、生態蔬菜園……曾經的小山村,如今是網紅點。
2021年,戈娜四從學校畢業回到家鄉。村組干部想讓她來經營一家咖啡館,既能滿足游客的需求,也能讓村里的咖啡種植戶更好地了解咖啡。
“在村里做咖啡給誰喝?”開始戈娜四并不相信這事兒能成。但她很快發現,村里一天天在變化。在云南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持和帶動下,村里建起了生態蔬菜博覽園,吸引了不少游客。
班利村作為“拉祜擺舞之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牡帕密帕傳承基地之一,拉祜族“擺舞”誕生地。為了將農文旅融合發展做深做實,村里開起了陶藝館、烘焙室等12個特色體驗館和農特產品交易中心,游客來到這里能夠體驗到民族文化、農家風光。班利村通過以農業為根、文化入魂、旅游為徑的模式,夯實了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根基,強化產業結合,實現大景帶小景、美景串成線,打造鄉村旅游新形象。
美村寨 建設好美麗家園
云海之巔,特色民居錯落有致的村寨鑲嵌在青山綠水中;國門之畔,邊寨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點綴在鳥啼蟬鳴間……西盟佤族自治縣以“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示范”全面推進全縣14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佤山大地上,一幅幅干凈整潔、田綠水美、宜居宜業、產業興旺、百姓富足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邊境村寨勐卡鎮馬散村在脫貧攻堅中實現蛻變。實施了村寨道路綠化、路燈亮化、房屋美化,建起了休閑農莊餐飲、特色民宿、旅游公廁、民族文化舞臺等設施,積極組織群眾開辦起農家樂、家庭客棧,組織成立“雨窩”佤族藝術團、獨弦琴演出隊,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新時代新起點。今年,馬散村接續奮斗,從規劃、改造、建設、管理、融合5個方面對村子整體進行提升,高質量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
抵邊村民小組馬散村永俄寨正在成為佤山的美麗鄉村風景線,通過推進村寨人居環境治理,不斷綠化美化環境,努力讓鄉村庭院成為花園、果園、菜園、田園、樂園,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由家庭“小美”向鄉村“大美”、由“干凈一時”向“美麗永駐”轉變。同時,永俄寨以特色村寨、佤山天池、民族團結盟誓塔等特色人文、自然景觀為基礎,開發集沿邊觀光、休閑度假及特色民俗、民族文化體驗為主體的鄉村旅游,開展拉木鼓、品野果、民族歌舞狂歡等具有佤族風情的邊境旅游活動。
“永俄寨較偏遠。過去,村民生活十分貧困,守著好環境卻餓著肚子;如今,寨子變美了,增收渠道也增多了,以后的日子會更好的。”永俄寨村民娜壞說。
永俄寨的變化,讓村民們看到了發展前景,吸引了一些外出打拼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娜能曾和丈夫在北京打工,演出佤族原生態歌舞。家鄉的變化激起了她內心里的濃濃鄉愁,幾年前,她毅然決定回到家鄉,開設直播間,帶領村民創業增收,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身穿佤族服飾,唱跳佤族歌舞,站在手機鏡頭前,娜能與村里的姐妹用抖音直播展示原生態佤文化,邊地秘境和佤族風情是吸引粉絲的兩大主題。這也是她回鄉創業的初衷——讓更多人看見邊境佤寨的變化。
村里將活動室的公房提供給娜能做直播間使用,里面有西盟米蕎、生態蜂蜜、佤族織錦等特色產品。每次直播中,她都在才藝展示中穿插推介土特產品,隨著知名度提升和訂單增長,她們還專門成立了西盟佤韻農業公司,打造自己的品牌。
“看,這就是我所在的村寨,正在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歡迎大家常來做客。”直播間外,一棟棟石頭砌筑的安居房特色鮮明,直播時,娜能總帶著粉絲們“云游”邊境佤寨,青山綠水、藍天白云、一草一木,村里的美景、美食都能引來觀眾點贊。現在,娜能還在永俄寨開起了農家樂和客棧,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更加堅定了她留在鄉村、振興鄉村的信心。
穩邊疆 守護好神圣國土
在中、老、越3國邊境線上,有一個“國門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曲水鎮壩傘村國門寨村民小組。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國門寨新建民房36間,并配套水、電、路、網絡、公廁、垃圾池、太陽能路燈、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實現全部入住。建檔立卡貧困戶19戶72人全部實現脫貧。
“一名邊民,就是一名哨兵;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以“黨建+”為引領,國門寨將黨建與產業發展、疫情防控、守邊固邊相結合,在邊境線上筑起了一道邊境安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紅色風景線。
國門寨黨支部黨員帶頭承擔政策宣傳、環境衛生整治、邊境義務巡邏、邊境疫情防控等工作,全面筑牢邊境防線。通過實行支部包組、黨員包戶,建立起網格化管理模式。實施“紅旗飄飄”工程,實現“邊境群眾戶掛國旗、黨員戶掛黨旗、活動場所掛國旗”全覆蓋。
普洱市有4個邊境縣、16個沿邊鄉(鎮)、4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國境線長486公里,11.02萬人生活在邊境一線。強邊固防、穩邊固邊的工作措施,激發興邊富民新活力,為邊境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強保障。
堅決推進強邊固防與邊境疫情防控深度融合,切實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全面實行精細化網格管理,推行10戶聯保8061個、班戶聯建3869個,縮小網格、包保到人,邊境4縣共劃分網格2.65萬個,納入管理24.47萬戶85.61萬人,形成“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格局。健全鄉鎮黨委、村級黨組織、村民小組黨組織、黨員中心戶四級聯防聯控網絡體系,全覆蓋開展法治宣傳,推行“紅黑榜”管理,完善舉報獎勵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加快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打造一批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境穩、黨建強的示范工程,使其成為引領邊境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標桿示范、民族團結的典范、強邊固防的戰略支點、友好睦邊的重要窗口。抓好鄉村振興“百千萬”示范工程,“十四五”期間,力爭申報創建10個示范鄉(鎮)、70個精品示范村、960個美麗村莊,創建1至2個省級、10個市級、20個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園。
日子富、村寨美、邊疆穩,面向未來,普洱市各族兒女正奮勇爭先,唱響新時代穩邊固邊興邊的幸福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