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圍繞“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目標,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項目正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火熱鋪開。當地主動謀劃、穩步推進,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主要抓手,一個個沿邊村、抵邊村正發生蝶變,各族干部群眾正朝著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奮力邁進。規劃先行 ,補齊短板強筋健骨。
從綠春縣城出發,車輛在崇山峻嶺間穿行,道路兩旁大大小小的攪拌車、運土車、裝載機正在施工作業,成為沿途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滯后,是制約邊疆發展的老難題。近年來,綠春痛定思痛,在積極推進元綠、勐綠高速公路建設的同時,陸續啟動三騎公路、大騎公路、大半公路等重點縣、鄉、村道路改造工程,全面規劃“一連二軸三環四對外兩小時”路網空間布局,著力推動實現縣城到所有鄉鎮兩小時內通達。
一條條公路的建設,將有效串起邊地高山峽谷的綺麗風景,進一步夯實沿邊產業、旅游、貿易等發展基礎,不斷筑牢邊境村寨的小康根基。
“過去我們村是全鄉最偏遠、路況最差的寨子,到鄉鎮得三四個小時,別說發展產業,出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騎馬壩鄉杯倮村委會東嗎村村民朱嘎魯深有感觸地說,基礎設施的改善,堅定了村里人發展產業的信心,如今大伙“靠山吃山”種上三七、養起蜜蜂,隨著交通更加便捷,家鄉肯定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在邊境小康村建設中,綠春縣堅持高起點規劃,以“干部規劃家鄉行動”“黨建引領,六村同創”鄉村振興示范建設等為契機,因地制宜抓整治、因村施策謀發展、因戶因人“開處方”,高標準高質量推進48個沿邊自然村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全力打造富邊樣板、穩邊示范、守邊屏障。
在邊境小康村建設中該如何展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車里村生態、產業基礎較好,我們就以產業為本、特色為魂、設施為重、生態為底,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產業強村;平河村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各類基礎設施較完善,我們就把生態農業產業發展作為主導,把鄉村休閑旅游作為亮點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平河鎮項目辦主任張千媛這樣回答。
在規劃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方案時,綠春縣創新提出“基層黨建+美麗家園+民族團結+綜合治理”的模式,通過推動基層黨建、產業振興、平安和諧、民族團結進步、文明新風、生態宜居高度融合、一體設計,形成邊民富、邊關美、邊疆穩、邊防固的良好局面。
發展為要 立足稟賦凸顯優勢
薄霧散去,地處中國、越南、老撾三國交界處的半坡鄉二甫新村迎來了嶄新的一天。陽光下,一排排整齊的房屋分立路旁,哈尼族、拉祜族群眾正忙著編織鼓凳,纖細的竹條上下翻飛??作為綠春縣最早啟動的邊境小康村試點,經過不到兩年的建設,這個邊陲小寨有了新面貌。
“去年我家賣了300多個鼓凳,收入近3萬元,家里還有30畝橡膠樹,兩個孩子讀書及家里的日常開支都不愁了。”新房里,二甫新村村民李阿元高興地說,“在黨委、政府的關心扶持下,我們有了現在的好日子,大伙兒干勁都很足,決心拼出更美好的明天。”
邊境村寨如何實現小康?產業支撐是關鍵。在總結二甫新村前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綠春縣制定村村有方案、戶戶有措施的脫貧人口增收一覽圖,全面摸底排查產業基數和就業情況,聚焦資源稟賦,探索建立“黨組織+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激發村民的創業致富熱情。
在平河鎮大頭村委會拉祜寨村,37歲的拉祜族婦女王皮勒正在和施工隊一起建蓋新的村史室。“看著以前老房子的照片,就想起我們過去的苦日子,吃的靠打獵、挖野菜,饑一頓飽一頓,住的地方不遮風不擋雨,當時誰能想到能有如今的好生活。”她感慨道。
“如今我們住進新房,種植花椒、辣椒、土豆、木耳等經濟作物,每年都有6萬多元的收入。”接過話茬,王皮勒的丈夫白夫山表示,現在小孩都在念書,老人也還健在,夫妻倆要好好奮斗,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邊境小康村建設中,綠春縣始終把做強產業作為有力抓手,著力培育“一村一品”,走綠色、有機、品牌化發展之路。發展“一村一社”,把群眾組織起來,加快引進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利益共贏機制。壯大“一村一優”,采取措施加大村集體經濟增收,力爭7個沿邊行政村集體經濟不少于10萬元。推進“一村一景”,深挖鄉村遷徙、紅色堡壘、民族團結等特色鄉村素材,抓緊醞釀打造一批文旅融合、康體養生、鄉村民宿、邊地風光等鄉村旅游新產品、新業態。
實干為本 凝聚合力安邊興邊
每天傍晚時分,半坡鄉二甫村漢語和哈尼語交替播報的廣播聲總會準時響起。村黨總支書記白才發騎著摩托車走村串寨,宣傳常態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政策與要求。
“國家的好政策給我們創造了這么好的條件,必須得珍惜現在的生活,世世代代守護好邊疆。”二甫村是全縣疫情防控任務最艱巨的邊境村之一,作為該村村級段長的白才發既要負責5公里邊境線的疫情防控工作,還要組織轄區內網格長、民兵、黨員、護村隊員等進行強邊固防工作,做到6個抵邊小組全覆蓋,筑牢邊境的第一道防線。
疫情發生以來,綠春縣聚焦邊境治理,著力扛實強邊固防政治責任,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強邊固防”和“五級段長”制,持續強化黨政軍警民聯防聯控機制,完善“四級包保、十戶聯動”,落實“一牌三卡四清單”,構筑起“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嚴密防控體系,持續保持境外疫情零輸入、零疑似、零感染。
“國家強大了,保障了每個人安居樂業,我們生活在祖國的邊疆,這種感受更加深刻。”平河鎮折東村委會創業養殖戶白克保說,隨著邊疆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和基層戰斗堡壘的不斷夯實,在邊疆干事創業的信心也更足了,“如今我開辦的養豬場運營良好,存欄數量節節攀升。”
為凝聚強邊固防和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綠春縣按照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村民一個哨兵的要求,深化“邊關行、邊關講、邊關送”紅色主題教育,引領邊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深化“領頭雁”培養工程,凝聚“邊關人才”“明白人、帶頭人”致富帶富力量。組織第一書記、護村隊、網格長、輔警硬核力量,助力“紅旗飄飄”“邊疆黨建長廊153工程”提質增效,筑牢守邊固邊堅實堡壘。
目前,全縣聚焦“五個到位”“五條負面清單”,制定《綠春縣實施“云南省強邊固防示范村”創建工作方案》,上下同心、爭先進位,在邊境一線抵邊村爭創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強邊固防示范村”,不斷夯實黨建基礎,激發沿邊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全面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亮點
一躍千年感黨恩
初秋,一場細雨過后,明媚的陽光穿透云層在大地灑滿金光,空氣里飄散著泥土的芬芳。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平河鎮驅車出發,順著云霧繚繞的盤山公路一路攀爬向上,很快就來到了大頭村委會拉祜寨村。
寨口,人工水渠里清澈的山泉水緩緩流淌,小廣場旁景觀上的“大葫蘆”噴涌而下,幾個小孩在嬉戲打鬧。一路前行,平整潔凈的道路旁,有序排列著一棟棟嶄新的小樓房,房前屋后滿是綠樹紅花。一旁的觀景亭里,幾名剛放學的女學生聚在一起,開心地說著悄悄話??
平河邊境派出所駐村工作隊員李加魯介紹,平河鎮國境線長123公里,占全縣國境線的80.4%,有5個抵邊村委會17個抵邊自然村。作為“直過民族”村寨的拉祜寨是抵邊村之一,全村33戶181人均為拉祜族,過去一直隱居山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人均年收入不到1600元。“以前這里是全縣貧困村中致貧原因最復雜、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艱巨的村子。”李加魯說。
決戰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以來,綠春縣針對拉祜寨的復雜情況,充分整合用好易地扶貧搬遷、美麗家園建設等項目政策和資金,成立工作專班,組織工作隊員長期駐守一線、從零抓起,大力開展綜合整治工作。在生活中從洗手、刷牙教起,在生產中手把手教、肩并肩干,工作隊員帶著村民發展產業,提升內生動力。通過“長短結合”狠抓產業,帶動村民發展黑木耳、土豆、辣椒、花椒、茶葉種植和山地雞、稻田魚鴨養殖等,為穩定增收打牢基礎。經過幾年幫扶,拉祜寨在2020年實現了全面脫貧。
如今的拉祜寨,家家有地種、孩子有學上、看病有醫保、出行有摩托,舊貌換新顏。幸福祥和的生活氣息在邊境一線不斷鋪開,村民們正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力前行,齊心協力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
“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讓孩子們好好讀書受教育,將來更好地建設家園,為國家作點貢獻,世世代代守護好邊疆。”這是當地拉祜群眾共同的心愿。本報記者 饒勇 黃翹楚
努力打造“國門第一村”
時下,走進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平河鎮平河村委會梅尼新寨,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火熱忙碌的景象——一邊,迎來豐收的村民們正忙著搶收晾曬各種農作物;另一邊,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項目建設施工團隊正緊鑼密鼓地修建廣場、攤鋪道路、對民房墻體噴漆。在工人們的巧手下,一棟棟小樓換上新衣,農戶們也積極在自家屋舍旁掄錘拆墻、修建花園,參與家園建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梅尼新寨正慢慢發生蝶變。
“黨和國家給了那么好的政策和幫助,我們也得加把勁,努力建設好家鄉,讓大家日子越來越富足,一起齊心協力守護好邊疆。”在環村路建設現場,正忙著指揮協調工作的梅尼新寨黨支部書記王腰說,如今隨著各個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梅尼新寨的生態優勢、沿邊優勢正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只要大家像現在這樣團結一心奮斗下去,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梅尼新寨總面積11.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位于中山地段,氣候清爽宜人,屬一字形山頂地貌,全村210戶1067人。這里民風淳樸,是自然生態保護比較好的傳統瑤族村寨。
在實施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過程中,梅尼新寨在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基礎上,充分強化村民自治意識,提升基層自治水平,村民紛紛主動讓出土地支持道路拓寬和環境整治提升工作。
鄧線防是積極參與建設的當地村民中的一員。為支持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他主動無償讓出自家0.5畝菜地,積極帶動其他村民讓出土地。他說:“只有村子建設好了,大家的日子才會越來越好。”
如今,全村已有90余戶村民無償讓出包括住宅、柴棚、菜地、豬圈等在內的約30畝土地支持村莊建設。村內修建了集飼料堆放、煮飼灶、豬廄、柴棚、家禽養殖五位一體的養殖間,已完成公廁改造、道路硬化等建設,便民停車場、活動室、幼兒園、文化廣場等項目建設正有序推進中,成效凸顯。
在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梅尼新寨的產業發展也步入“快車道”。平河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李元國介紹,除了傳統的糧食作物外,當地正著力發展草果種植和以三七、重樓等為代表的中藥材產業,積極保護還原過去的邊防設施、打造提升邊民互市通道、做好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為未來產業升級發展打好基礎。“下一步,我們要著力發展鄉村旅游,做好邊境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文章,將梅尼新寨真正打造成為綠春縣的‘國門第一村’。”他滿懷憧憬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