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云南的印象應該是柔軟溫和的“彩云之南”,但實際上云南也有“硬漢”的一面:云南是我國第一根導線、第一臺電機、第一架望遠鏡的生產地,是“中國電線電纜、電機的工業搖籃”,中國第一飛機制造廠曾經落戶昆明,抗戰時期的中央機器廠是昆明機床廠前身,是我國第一個大型機械制造工廠,更是中國機床工業的搖籃。“十三五”期間,我省大力推進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轉型升級,為新時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智能終端和機器人等實現“云南造”;新能源乘用車實現“從無到有”的標志性突破;全省制造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40.8%;全省綠色能源裝機占比達到84%、綠色發電量占比達到92%,兩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與傳統制造業相比,先進制造業被看作是傳統發展模式由大到強的“利器”,也作為進一步優化全省產業布局的重點產業之一,在《云南省產業強省三年行動(2022—2024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中明確了以“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集群化”四個關鍵詞為發展方向。
擴大先進裝備制造業輻射力
三年的發展目標錨定:到2024年,全省先進制造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以上,中高端產品和技術裝備供給能力逐步提升,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更多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應用。
3000億元以上的產值目標分解來看,《三年行動》中劃定的“重頭戲”是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到2024年,力爭全省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2500億元左右。
除了增量,更重要的提升輻射力和影響力,以裝備制造業的創新發展產生帶動效應,在周邊范圍樹立起標桿。
《三年行動》提出,要將昆明市建設成為西南地區先進裝備制造示范基地,提升云南裝備制造業對南亞、東南亞的輻射力。
市場占有率方面,通過支持自動化物流裝備、鐵路養護裝備、農機裝備、內燃機等特色領域的省內優勢企業,全方位提高研發、生產、技術、服務水平,拓展南亞、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打造“產品+運營+服務”一體化模式。
先進裝備制造業創新升級,云南有底氣也有條件。當前,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物流樞紐體系、能源網絡、信息網絡等建設加快推進,提供了有力的基礎設施保障。
要素利用方面,全省將布局建設一批園區和重點項目電力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加快形成“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的能源格局。依托全省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高原型變壓器、節能電機、智能開關成套設備、風電裝備等研發生產,做大電力裝備產業。
今年以來,我省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穩步前進。二季度全省集中開工重大項目中,46%的項目和66%的投資集中在先進制造業、新能源電池等工業領域。
據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上半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分別同比增長19.9%、16.2%,高于規上工業11.7、8.0個百分點。從行業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分別增長23.5%、21.9%,高于規上工業15.3、13.7個百分點。從產品產量看,液晶電視機增長85.3%、智能手機增長81.5%,電子設備制造業進一步壯大。
推動化工產業集群發展
“十三五”以來,我省制造業還面臨著集聚水平不高的問題,包括園區承載能力不足,專業化集聚水平不高,集群化進程緩慢,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園區數量不多等,協調機制、帶動效應、產業鏈延伸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從發展基礎來看,利用云南在工業硅、磷化工、氯堿化工等方面具備的產業基礎,《三年行動》提出,下一步將不斷延伸從基礎原材料、有機硅單體、中間體到各類下游產品的硅化工全產業鏈。
支持龍頭企業發揮技術和市場優勢,大力發展有機硅單體,積極引進有機硅下游生產企業,圍繞建筑材料、電子電器、消費品制造、醫療器械等行業應用需求,延伸硅油、硅橡膠、硅樹脂、硅烷偶聯劑等下游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三年行動》提出以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曲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祥云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打造硅化工產業集群。
磷化工方面,以安寧產業園區、晉寧工業園區、海口工業園區、華寧工業園區、會澤產業園區等為重點,打造低碳循環化的磷化工產業集群。
化工產業屬于傳統產業,為化工產業注入活力,除了集群發展,也要讓綠色發展成為“底色”。《云南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推動化工產業綠色安全發展,打造綠色化工產業集群。加強化工產業園區的節能環保、數字轉型、安全生產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努力培育、創建和提升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綠色園區、綠色工廠。
為做好財政資金的統籌支持,我省還制定了《云南省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以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企業技術改造和創新等。讓重點開發區聚焦主業培育先進制造業和綠色低碳集群、支持服務制造業集群和重大項目的配套基礎設施檢核、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提升、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成果應用有了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