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正是韭黃大量上市的季節。在彌勒市萬畝沃野上,呈現出一片片黃綠相間的顏色,農戶們在田間地頭收割韭黃。韭黃這種餐桌上常見的小菜,正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線草”。近年來,彌勒市圍繞“推進韭黃產業化發展,打造綠色食品牌標桿”主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協會作用,積極推行“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協會)+農戶”種植模式,大力推廣訂單農業,著力打造“彌勒韭黃”品牌,逐步改變傳統的自產自銷生產經營方式,培養農產品營銷經紀人50余名,邀請農技人員開展培訓,編制相關鄉土教材,種植戶受培訓率達90%以上。
目前,在新哨、朋普、虹溪等鄉鎮,群眾種植韭黃可實現畝產值5000至1萬元,部分群眾種植韭黃20多畝,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
依托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哨鎮里方村的行業影響力和銷售渠道優勢,彌勒市為種植戶搭建起集韭黃交易、保鮮冷藏、冷鏈物流、行情咨詢及銷售服務等為一體的“韭黃直通車”,將當地生產的韭黃遠銷至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去年,全市共發展韭黃種植5.68萬畝,年產量10萬余噸,年產值超過5.6億元,農戶年采割2次或3次,畝產1.8噸以上、畝收入可達1萬至2萬元。蓬勃發展的韭黃產業,逐漸成為全市鄉村振興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由于韭黃一年四季都可種植采收,是名副其實的“全天候”產業,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提供了適宜的增收機會。據統計,彌勒市5.68萬畝韭黃帶動就業6000余人,每人每天分揀韭黃能有50至70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