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楊涔:駕“鋼鐵巨龍”潛江入海,向百米深海精準掘進|全球簡訊

子時,珠江街,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南沙段。

在廣州東莞之間的珠江入海口,有一項超級工程正在海底熱火朝天地施工建設,這便是水下最大埋深達115米、長距離穿越幾十種復雜地層的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項目。超級工程的實現,離不開被稱作“工程機械之王”的盾構機——“深江2號”。它總重約3900噸,長達130余米。


(相關資料圖)

駕駛這臺盾構機的是中鐵隧道局集團深江鐵路2標項目盾構主司機楊涔。出生于1998年的她,是目前國內最年輕的大直徑盾構女主司機。在活動空間不足6平方米的主機室里,楊涔要時刻緊盯著9塊屏幕的各種參數,操縱200多個按鈕,控制“大灣區號”盾構機刀盤轉動,向東莞方向掘進。

楊涔在專心致志地操作盾構機。?

每日至少在崗12小時,

實現精準長距離掘進

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是國內目前最大水壓、最大埋深的海底隧道工程,其施工難度世界罕見。挑戰“世界之最”的是國之重器——“大灣區號”盾構機,它如同“地下蛟龍”,馳騁在百米深的海底。“盾構”之“盾”,是指在一段鋼筒的保護下,完成隧道掘進與排渣,而“構”則是指在掘進、排渣的同時,用預制混凝土管片,構建起隧道的堅實壁面。楊涔的工作,便是駕駛著“大灣區號”盾構機,按照既定路線實現精準長距離掘進。

隧道距地面40米,溫度比外面高很多,泵電機聲不絕于耳。每個工作日,楊涔需要穿過幾節拖車,來到掘進隧道最前方的主機室。每次值班時,她至少要在崗12小時,根據各種技術參數,不斷提高盾構機的掘進效率,掌控著海底隧道工程的前進方向。

在盾構機始發前,楊涔會參與組裝調試工作。盾構機開始掘進后,她要緊盯儀表和操控板上的各類參數,分析這些參數是否正常、需要如何調整,誤差以毫米計。“我們在主機室精神需要十分集中,90%以上的時間都要盯著參數。但如果機器出現故障,我也要跟著維保工程師一同去檢查。”

作為盾構機主司機,楊涔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更換刀具。每臺盾構機前面都有個刀盤,刀盤上裝有上百把刀具,依靠這些刀具,盾構機才能開山破土。每一把刀具都有自己的編號,司機會根據刀具監測系統等提示選擇抽檢和更換的刀具。“這項工作仍依賴人工操作,而刀具在刀盤的位置分布不一,下部、中心、上部都有,司機得爬上爬下更換。”

能在百米海底隧道里工作,楊涔感到很自豪。

敢于創新目標執著,

為參與深江鐵路建設而自豪

操控一臺大型盾構機并非易事,一名主司機需要根據盾構機的各種技術參數及時做出判斷,不斷提升掘進效率,延長刀具壽命。曾有不少人問楊涔,為什么不去坐舒服的辦公室?楊涔說自己喜歡創新,也敢于努力爭取,只要是認準的事情,都會堅持下來,盡最大努力完成。“如今盾構施工現場的條件比以前改善很多了,女性到隧道里工作并不稀奇。其實就操作盾構機來說,我覺得男生女生真的沒什么區別。”楊涔說,朋友們了解她的工作后都很羨慕、佩服,“大家認為,雖然過程比較辛苦,但我找到了人生目標,這就很棒。作為‘90后’,我們約定好一起繼續努力,為國家做貢獻。”

楊涔說,身為一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者,能操作如此精密的大國重器馳騁在百米深海,能夠看到自己負責的隧道順利貫通,早日投入運營,為國家的建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感到十分自豪,“很希望自己參與建設的深江鐵項目早日投入使用,促進灣區經濟發展。我也會繼續努力學習精進技能,成為更優秀的隧道工人。”

文/信息時報記者 崔小遠

圖/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何開翱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