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9月14日訊(記者 林堅)因撤否而產生的“終止審核”始終是近段IPO市場的高頻詞。9月14日晚間消息,佛山水務與益中亙泰兩家企業因上會前夕撤回申報材料,因此被終止,而志高股份因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被深交所終止審核。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據易董數據,截至9月14日,年內已有49家券商保薦的181個IPO項目撤回材料而終止,14個項目上會被否。若暫不考慮北交所項目,終止項目數量較2021年同期有所攀升。
單從8月來看,就有35個IPO項目按下“終止鍵”,創下了年內月度數量的新高。進入9月份以來,則有9家企業在短短9個交易日面臨相同結果。
(資料圖片)
如此多終止項目的出現帶來了深遠影響。保薦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看門人”,其勤勉盡責情況直接決定了注冊制下申報項目質量、核查把關質量和信息披露質量。
截至9月14日,IPO排隊企業數量為731家,不少券商非銀分析師預測全面注冊制有望在年內落地。這意味著,排隊企業或將繼續增加,而打“退堂鼓”的項目也會增加。于此,對于“帶病闖關”、自身定位不清晰的企業,以及保薦能力有待提高,責任意識不夠到位的券商而言,都要進一步做足功課,打好基礎。
頭部券商撤材料、終止項目多
易董數據顯示,步入9月,共有中信證券、銀河證券、國泰君安、民生證券、東興證券以及國信證券等家保薦機構的項目終止審核。其中,作為投行翹楚的中信證券,是唯一保薦的3個項目都折戟的券商,且因恒泰萬博上會被否,該券商4年來IPO項目上會“零被否”的紀錄被打破。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并非僅僅中信證券存在項目多次終止審核的情況,在今年195個終止審核的項目中,頭部券商出現機率更高。他們雖然投行勢力強勁,但也因保薦項目基數大,終止審核項目也相對超出。
圖為2022年保薦機構終止項目(撤否)情況數據顯示,49家券商撤否終止項目排名前十的券商有中信證券(13個)、海通證券(11個)、國泰君安(10個)、中金公司(9個)、民生證券(9個)、華泰證券(9個)、國信證券(8個)、西部證券(8個)、中信建投(7個)、申萬宏源(7個)。
聚焦到撤回情況來看,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等撤回數目至少10個。此外,包括華泰證券、中金公司、民生證券、中信建投、申萬宏源等撤回數目都超過了8個??梢钥吹剑^部券商保薦項目終止審核多以撤回為主。
經財聯社記者觀察以及與投行人士溝通后發現,IPO企業或由中介機構主動撤材料存在如下四種情況較為多見:
一是企業與中介機構對注冊制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企業不符合擬登陸板塊的定位,而這一現象在創業板較為明顯。數據顯示,各保薦機構終止審核IPO項目多集中在創業板和科創板,今年以來創業板終止審核項目達到114個,超過整體終止審核數量的一半。
二是業績疑點頗多,例如在報告期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又例如財報與資料出現異常變動,公司和機構均不能說明或說明不清其合理性,于是報有‘闖關’心態的帶病企業選擇了主動撤回材料。
三是因申報倉促,導致中介機構盡調工作有瑕疵,后又對現場檢查存在后顧之憂,因此撤回。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14日,2021年以來,被抽中現場檢查的IPO企業共計77家,其中2021年抽中46家,而2022年目前抽中了31家。這些企業中,IPO被否企業已有43家,折戟嚴重,被否率達到了55.84%。
四是經營戰略需要調整,或未及時更新申報材料,導致財務資料過期,又或者公司在財務規則、法律條文方面還有完善空間等不可抗力的情況。與主動撤回不同,項目上會被否的券商并不多見,僅中信證券(1個)、民生證券(1個)、西部證券(2個)、國信證券(2個)、國金證券(1個)、招商證券(1個)、東吳證券(1個)、中天國富證券(3個)、國融證券(1個)以及西南證券(1個)等。
項目多撤否下,監管督促保薦機構應積極履職到位
記者注意到,撤否項目數量有所攀升,側面也反映了監管從嚴的態勢產生了震懾作用。就在不久前,深交所與寧波證監局都圍繞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有所動作。深交所方面,近期,該所對創業板發行上市中履職盡責不到位的8家保薦機構的投行、質控、內核負責人,以及保薦代表人實施談話提醒。
在此次談話提醒中,深交所也披露了被約談機構在投行業務出現的問題,且主要反映出有“三個不到位”,內容與財聯社記者前文所述的情況大致符合:
一是發行上市準備不到位。有的發行人、保薦機構仍然存在“闖關”心理和“占位”習慣,對發行人內部治理和內控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未整改規范到位,也就是通俗稱的“帶病申報”。
二是勤勉盡責不到位。有的保薦機構核查把關不主動、不深入,審核中對發行人業務經營、會計處理等重要事項禁不住問詢,未能提供合理解釋,被開展現場督導或現場檢查后打起“退堂鼓”。
三是創業板定位理解不到位。有的保薦機構對創業板主要服務創新型成長型企業認識不深刻,少數申報企業不符合創業板“三創”“四新”要求,在審核中主動撤回或被否決。深交所表示,此次集中約談,目的在于壓實投行“三道防線”責任,要求保薦機構合力把關:一方面要扎實做好上市輔導、盡職調查、核查把關等基礎工作;另一方面要將質控和內核等內控部門對業務前臺的制衡作用進一步發揮出來,強化投行業務執業過程的質量管控。
據了解,深交所下一步將嚴格落實《關于注冊制下督促證券公司從事投行業務歸位盡責的指導意見》相關要求,針對“一督即撤”、核查把關不到位的情況,加大現場督導和監管問責力度,堅持從嚴從快處置違法違規行為,強化日常監管威懾,持續督促保薦機構把好創業板入口質量關,為全面實行注冊制夯實基礎。
被約談的保薦機構相關人員談到,將積極采取整改措施強化“三道防線”責任,項目組“以老帶新”,質控及內核部門前置介入項目立項階段,切實執行內核負責人“一票否決制”,使輔導工作更加扎實,項目申報更為審慎。
寧波證監局方面,該局在9月也召開了“撤回”、“被否”再申報企業專題座談會,對撤回上市申請或申請被否后擬再次申報的IPO企業,要求摒棄“再闖關”心態,嚴防“帶病”再報,1家參會企業當場表態將暫緩申報。
此外,寧波證監局要求參會企業逐一分析前次上市申報撤回或被否決的具體問題,介紹自身整改規范及中介機構輔導工作進展情況,全面理性看待上市撤否事項,深入剖析問題根源,再申報前務必逐項逐點整改到位。
實際上,今年以來,除了交易所以及證監局,中證協也發布修訂了多條投行業務規則,形成一套監管“組合拳”,包括修訂發布《證券公司保薦業務規則》,上線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券商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系統等等。
也基于監管從嚴,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年內已有22家保薦機構收到了來自證監會、地方證監局以及交易所約97張罰單,46名保代被罰。值得注意的是,眾多罰單內,也有IPO項目在撤回材料后仍受到交易所的追責處罰,有業界人士稱,從監管角度來看,IPO項目決不能“一撤了之”,也決不允許“帶病闖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