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素有“動植物王國”等美譽,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獨特地位。
來到西雙版納的游客,幾乎都品嘗過傣味,但很少有人知道,一桌傣味里至少有兩三味來自大森林的傣藥,如刺五加、苦涼果等。記者近日深入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曼遠古寨和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一探傣藥的神奇。
已知傣藥達2000余種
“每一個傣族寨子都會有一片水源林和薪柴林,這些林子其實就是一個藥材群落。”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院長王肖飛介紹,比如傣家人作為薪柴使用的鐵刀木(當地人稱黑心樹)就是一味傣藥,還有熱帶雨林中的野生蘭花也可入藥。而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已知的傣藥品種達2000余種。
始建于1979年的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肩負著發掘傣醫藥傳統理論、傳承傣醫藥適宜技術、開展傣醫藥臨床服務、升華傣醫藥價值潛力的使命,同時承擔著傣醫藥的人才培養、對外合作及文化交流的任務。
漫步在傣醫醫院內,整齊劃一的綠化帶內種植的綠植與平時所見的植物完全不同。“其實你看到的都是傣藥,我們醫院的綠化植物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傣藥材。”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副所長、傣醫醫院副院長玉臘波說,在醫院約40畝的綠化帶里,種植著200余種常用的傣藥,目前還沒有規模種植,需要到野外采集。要讓傣醫藥發展,必須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否則傣醫藥的發展就難以為繼,因此科研人員開始探索傣藥的生態化種植。
保護發展傣藥植物
走進景洪市勐罕鎮曼累訥村委會曼遠村小組,綠草花香環繞中的傣家干欄式小樓若隱若現。置身其中,總有看不夠的風景,念不夠的鄉愁,它曾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和“中國第五批傳統村落”。
2017年11月26日,中國民族植物學倡導者、中國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保護中心創建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裴盛基一行來到曼遠村,成立了首個中國高山植物保護行動民族生物文化示范園,在挖掘當地民族文化和植物與自然的關聯的同時,鼓勵、引導村民保護自然、保護高山植物。
在多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曼遠傣族文化雖然保留較為完整,但是生物多樣性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了保障經濟來源,緩解土地退化,村民們在裴盛基的引導下,決定以建立民族生物文化示范園的方式,在退出的橡膠林地和香蕉地以及庭院內,種植傣藥和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高山植物,從而保護生態環境,還能讓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曼遠村已經成為了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點和傳統傣醫藥社區保護項目示范村,家家戶戶的庭院和村道兩旁的綠化帶里,種滿了麻嘎喝罕(緬茄)、麻景(油瓜)、牙勇(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和埋嘎篩(龍血樹)等傣藥上萬株,品種達120余種。村內還開設了1家傣醫藥體驗館,游客可親身體驗傣藥。
探索生態種植傣藥
數千年來,生活在西雙版納的民族不斷交融發展,將熱帶雨林植物資源和當地民族文化結合,孕育出了獨具特色又互為聯系的雨林民族醫學體系。
“如何在現有社會環境及法律制度下,保護民族醫藥傳統知識的傳承發展?”國家級傣醫藥首席專家、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傣醫藥分會會長林艷芳教授說,傣醫所涉及的藥材只有地處熱帶、雨量充沛、物產豐富、叢林密布、多附生植物的原始森林和大江沿岸才能生長。“通過研究發現,只有少量的傣醫藥用植物被引種種植研究,其余大多數要么瀕危,要么無法進行產業化發展。”林艷芳說,傣醫藥的產業化發展,還得依靠生態藥物種植,破解這一課題迫在眉睫。
記者在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看到,除了南藥園種植有大量傣藥外,各園區還引種栽培有砂仁、石斛、重樓、龍血樹、檀香等藥用植物1500余種,這里還擁有全國最大的胖大海、馬錢、催吐蘿芙木種質資源庫、200余種原生蘭科植物以及國內人工種植年限最長的土沉香、印度紫檀等,這就是在探索生態種植。
通過研究弄清藥物的生長習性、環境,以及培育大量的種苗來實現規模化種植,是正在攻關的課題。國內多所醫科大學等院校和部門組成專家組到當地考察后,對西雙版納州傣醫藥事業發展提出建議。
目前,西雙版納州提出將打造高品質的南藥種植基地,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定制藥園,創建與當地政府、基地企業合作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大項目,做大做強以砂仁為主的傣藥品牌等目標和措施,推動傣醫藥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