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洋在此分水,太陽在這轉身”。滇西南邊陲臨滄市地處北回歸線和太平洋與印度洋兩大水系地理分水線的十字路口,獨特的地理區位滋養著萬物生靈,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多樣性豐富。在這個生物多樣性的重點保護區域,生活著一群印度—緬北種群(β種群)亞洲象,也是中國境內唯一β種群分布的亞洲象。象群主要分布在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滄源佤族自治縣片區班洪和班老南滾河流域一帶。
臨滄市通過加強南滾河亞洲象社區共管、監測預警、棲息地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措施,切實保護好亞洲象及其棲息地。
建設和諧友好的生態文化
為有效緩解人象矛盾,臨滄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積極主動與周邊社區及相關利益群體共同對保護區實施管理,在保護區周邊社區進行了大量實踐和探索。
通過實施社區共管生物防火隔離帶建設項目,創新社區共管發展模式,與北京開展友好地項目合作,在保護區實驗區內的班洪鄉南板村南朗村民小組以訂單農業的方式示范種植“大象米”和無筋豆,增加了保護區周邊群眾的經濟收入,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積極為自然保護區周邊群眾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實施林業精準扶貧等項目工程,幫助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抓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和管護員補助兌付工作,每年兌付資金490萬元。
同時,加強群眾宣傳教育,提高群眾對大象的認識,對保護野生動物的認識。讓群眾了解怎么去避讓、怎么去保護自己、怎么不傷害大象,進一步增強當地群眾對亞洲象等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和積極性,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
每年4月,當地佤族群眾都會舉行與保護亞洲象有關的節日——佤族貢象節。佤族同胞用竹編、紙糊制作大象模型,慶祝貢象節。群眾載歌載舞,互灑象征圣潔的清水,共同祝福來年平安健康、五谷豐登。同時給山里的大象送去甘蔗、玉米和芭蕉等食物,保持與大象的友好和諧關系。
亞洲象作為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亞洲象對于保護整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有著重要意義。佤族祖先與亞洲象早就建立了和諧友好的共存關系,并形成了保護大象的優秀生態文化。
監測預警 助力繁衍生息
為加強亞洲象的保護管理,臨滄市先后制定出臺了《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亞洲象肇事防范與應急預案》《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亞洲象預警監測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文件,依法規范亞洲象肇事救助行為,建立健全亞洲象肇事防范及時、高效、有序的應急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建立亞洲象防范工作群,組建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洲象監測預警處置隊伍,在滄源班老、芒庫、班洪3個基層管護站建立亞洲象監測觀察點,合理配置救災資源,最大程度減少亞洲象肇事損害,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亞洲象種群安全。
李春華是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班洪管護站的一名退休職工,在管護站他一干就是38年,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溝一路他都了然于胸。他的腳印伴隨著亞洲象的足跡穿行于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的熱帶雨林、溝谷和南滾河河灘上。多年來,李春華和保護區的其他護林員一起,為做好亞洲象監測預警工作默默奉獻。
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先后組織實施了南滾河亞洲象巡護監測與管理、南滾河亞洲象監測與棲息地管理、亞洲象保護拯救等項目,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開展南滾河亞洲象DNA研究、南滾河亞洲象種群旱季生境選擇研究、南滾河亞洲象棲息地適宜度評價分析等課題研究。開展社區訪問調查評估亞洲象分布區域社會經濟狀況;通過解譯遙感衛星圖片和實地勘察,評估土地利用現狀,并綜合確立了科學可行的亞洲象監測技術,在亞洲象的種群數量、結構、分布、棲息地、食性等方面,為南滾河流域的亞洲象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2019年,通過對采集的117份亞洲象糞便樣品的分子生物學分析,共獲得22個獨特的基因型,進而推算出南滾河亞洲象種群數量為22至28頭。2019年至2022年南滾河管護局采用紅外相機監測到新添了3頭亞洲象幼象。
保護生態 建設宜居家園
為加強亞洲象及其棲息地保護,通過與北京林業大學、云南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院所長期合作,持續對亞洲象種群與分布、行為與食性、棲息地選擇、遺傳多樣性及棲息地廊道狀況和對亞洲象種群的影響進行研究。
2017年以來,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共投入項目資金357.6萬元,在班洪鄉芒庫村建設了亞洲象食物源基地800畝,在亞洲象食物資源補給地帶人工種植4000株甜龍竹,開展亞洲象棲息地適宜性改造和補植補造工作,有效解決了亞洲象食物不均衡、不充足的實際問題。同時,建設清理加固現有10個自然硝塘,在硝塘邊新建10個補充食鹽塘,實施退膠還林試點300畝,建成避象亭1個、警示牌5塊、亞洲象視頻監控預警系統、社區安全防護欄1000米,種植生物隔離帶10公里。
通過種植亞洲象喜食的甜龍竹、芭蕉等,為亞洲象提供足夠食物和營造更適宜的棲息地,緩解亞洲象食物短缺問題,有效避免亞洲象因食物匱乏而到人類活動區域采食活動,保障了保護區周圍社區群眾和亞洲象的生命安全,減少保護區周圍社區群眾的財產損失,使保護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保護區生態資源管護工作成效得到明顯提升。
在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致力于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期跋涉在崎嶇的山路和幽深的峽谷中,把滿腔的熱情都投入到亞洲象保護工作當中。
王志勝是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的一名佤族科技工作者,長期致力于野生動植物科學研究和管護工作,曾獲得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組織的斯巴魯生態保護貢獻獎,被人們譽為自然保護地科研“守護神”。曾擔任科研所所長的他,帶領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通過在亞洲象、虎、豹等猛獸經常出沒的通道安放紅外線照相機、攝像頭,收集了大量一手科研數據和珍貴影像資料,為自然保護區制定保護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臨滄一直在努力保護著亞洲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