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云南這十年”市場聚焦主業 顯示國有資產實現保值增值

8月16日上午,“云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云南省國資國企社會責任報告專場發布會在海埂會堂召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國資系統和國有企業在做優主業、規范治理、協同發展、科技創新、海外履責、安全管理、環境保護、鄉村振興、風險管控、疫情防控、責任管理等諸多方面全情投入、擔當作為,取得了一定成績。

這十年

聚焦主業,國有資產實現保值增值

云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謝曙光介紹,這十年,全省國資系統和國有企業緊緊圍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主業主責,先后實施國企改革攻堅戰和兩輪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不斷深化改革發展,國有資產大幅增值。

2012年至2021年,云南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從9602.5億元增長至63976.99億元,其中省屬企業從6471.36億元增長至29494.45億元,年均增長率分別達24.46%和18.36%;

云南省國有企業凈資產從2530.82億元增長至22250.26億元,其中,省屬企業從1882.08億元增長至8583.25億元,年均增長率分別達27.32%和18.37%;

云南省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從3929.61億元增長至9850.72億元,其中,省屬企業從3541.47億元增長至7575.96億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75%和11.94%;

云南省國有企業利潤從88.30億元增長至106.58億元,其中,省屬企業從33.22億元增長至91.67億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11%和8.12%。

協同發展,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2012年至2021年,省屬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從547.58億元增至1718.7億元,年均增長率13.55%;社會貢獻總額從670.11億元增長至1372.81億元,年均增長率8.29%,取得長足進步。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截至2021年末,省屬企業共投資參建我省21個鐵路項目,建成通車16個,通車里程4740公里,累計撬動全省鐵路建設投資超過1400億元;新建成高速公路6700余公里,總投資額11280余億元,助力全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大關,從西部第五躍居全國第二;建成總長755.44公里的滇中引水工程,年引水量34.03億立方米,惠及全省6個州(市)34個縣(市、區),受益國土面積3.6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112萬,解決工程沿線群眾就業崗位4400余個。

公共服務供給方面,航空產業著力構建省內蛛網型航線網絡,開通省內環飛航線27條,貨運航線18條,貨郵吞吐量等綜合運輸能力顯著增長;嚴格執行國家“綠通”、節假日、貨車通行費優惠等減免政策,累計減免車輛通行費279.31億元,進一步推動全省物流業降本增效。

穩就業促民生方面,2012年至2021年,省屬企業職工年平均人數達25.89萬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由5.51萬元增長到11萬元,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等方式共接收大學畢業生、社會人員等超12萬人。

加大投入,科技創新成果豐碩

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在貴金屬新材料領域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9個國家級、10個省部級研發平臺,以及7個院士工作站和2個專家工作站;涉農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建成國家、省部級認定的科技創新平臺38個;在9省建立25個作物種植“科技小院”,培訓行業骨干近1.5萬人次。

積極搭建“學科+科研+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深度融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推動形成模式多樣、功能完善、布局優化的研發創新體系,取得豐碩成果。

核心技術攻關方面,鋼鐵企業自主研發設計的全國產化EB爐,使我國成為全球第四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錫冶煉突破既往技術瓶頸,保持世界先進水平;褐煤高效直接氣化技術與裝備研究及產業化取得新成果,國內首個油氣聯產項目投產運營,榮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同時,貴金屬領域長期承擔國家80%以上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十年來研發投入32億元,獲得省部級獎勵27項,制定國家標準、國家軍用標準、行業標準148項,為國防、航天、信息、5G等多個領域的重大科技工程提供諸多關鍵技術支撐;“高性能共聚甲醛成套工業制備”技術有新突破,打破國際壟斷;機場大型雙跑道地面運行管理、高原強對流天氣預報系統等多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內交通行業創新獎項。

積極拓展,“一帶一路”開創新局

全省國資系統和國有企業緊緊圍繞將云南建設成為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這一重大戰略定位,積極走出國門,拓展越、老、緬、泰等周邊國家和其他海外市場,爭當“一帶一路”建設先行者。截至2021年末,省屬企業在境外21個國家或地區設立子公司100余家,完成投資額74.61億美元。

投資合作方面,省屬企業積極“走出去”承接實施海外項目,業務遍及27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跨境貿易方面,共同構建跨境交通“物聯網”體系和“智慧物流”平臺,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跨境物流公共信息體系,實現區域內物流信息互聯互通;與東南亞國家以及日本、德國等20余個國家建立了雙向貿易及跨境物流服務。

資源共享方面,加大境外錫礦等重點項目合作力度,參與國際行業標準制定、產能合作和技術交流;深化與老撾、緬甸等國家在天然橡膠種植、加工方面的合作,確保戰略資源安全有效供給,同時擴大罌粟替代種植,為國際禁毒事業作出貢獻。

跨境金融方面,在老撾合資設立“老中銀行”,使云南省城商行成為全國唯一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泰銖直接交易的“做市商”城商行,也是全國首家直接從老撾陸路調運基普現鈔到國內的銀行,跨境金融實現長足發展。

保護生態,著力打造“綠色國資”

深入服務云南“三個戰略定位”,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12年至2021年,省屬企業在環保各方面累計投入275.96億元,著力打造“綠色國資”,為將云南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而不懈奮斗。

措施促進方面,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綠色國資建設的實施意見》,重組四大綠色產業集團,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資本進一步向清潔、低碳、環保方向集中。

高原河湖治理方面,成功發行云南首單綠色金融債券35億元,為滇池、洱海、撫仙湖、異龍湖、瀘沽湖保護治理工程累計提供授信支持159億元;投建玉溪“智慧三湖”、麗江湖泊生態穩定及修復、環陽宗海綜合治理、撫仙湖環湖2.8萬人搬遷等項目;投入9億余元治理洱海源頭,環湖推廣種植綠色水稻1萬余畝。

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深入開展亞洲象野外救助和繁育研究,全程跟蹤保障2021年云南野生亞洲象群“北上南歸”;致力滇金絲猴保護、繁育和科研,建設路域生物多樣性科普示范園,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國企貢獻。

媒體聚焦

搶抓機遇、積極投入

省屬企業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數字化轉型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劉成志介紹,圍繞建設“數字云南”總體部署,全省國資國企搶抓機遇、積極投入,省屬企業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2020年起,云南省國資委正式啟動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建設,經過2020年至2021年的建設工作,目前已經建設完成包括數據管理平臺、國資專網、綜合展示中心、監管統一門戶,涵蓋財務、資金、投資、產權、債務等核心監管業務的11個系統綜合一體化國資在線監管平臺,實現了與國務院國資委,省屬企業及州市國資委數據對接,財務、產權等部分業務系統實現了省屬企業、州市國資企業全級次覆蓋,截至今年6月,平臺已產生基礎數據3.8萬余條。初步實現了服務于國資國企發展改革監管和黨的建設、服務于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服務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目標。

疫情沖擊下

減租惠及市場主體6.72萬戶

近年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經濟發展形勢錯綜復雜,廣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云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夏麗坤介紹,就國資國企在保市場主體和助企紓困方面做的工作來講,省國資委首先是督促指導企業第一時間落實落地國家稅收減免、金融服務實體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

其次,緊緊抓住服務業是吸納就業和保住市場主體的關鍵。上半年,省國資委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持續推進國有房屋租金減免。2020年至今,全省國有企事業單位累計已減免租金27.66億元,惠及市場主體6.72萬戶,切實緩解了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經營成本壓力。其中,2022年上半年,共減免1.49萬戶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房租1.94億元。

2019年至2021年

省屬企業每年帶動社會面就業超20萬人

新冠疫情的發生給云南省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沖擊,對“穩就業”提出嚴峻挑戰。

云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洪國正提到,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擴大招聘、納新的規模,是國有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應有之義和具體體現。

目前,省屬企業年平均職工人數達到25.89萬人,10年間帶動就業超過150萬人,特別是2019年至2021年這三年,每年帶動社會面的就業超過了20萬人。在保就業、促民生方面有效發揮了“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十年來,在鼓勵支持企業適度擴大招聘規模,吸納重點群體就業方面,累計吸納大學畢業生、貧困家庭、退役軍人、殘疾人家庭等重點人群就業超過12萬人。其中,退役軍人超過2500人,其他貧困家庭、殘疾人家庭就業人員超過1000人。

并落實收入分配向基層一線員工傾斜的政策,不斷提高職工收入。“省屬企業職工年平均工資從5.5萬元達到現在的11萬元,應該說這項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關鍵詞 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云南省國資國企 社會責任報告 退役軍人 殘疾人家庭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