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熱帶雨林中的景洪電站庫區,目之所及,兩岸青山如翠,江面碧波蕩漾。在電站庫區攔污裝置前,由電站自主改造的清漂船正在打撈風雨后從上游順江而下的漂浮物。“景洪電站壩前城市供水取水口承擔著景洪市一大半的生活用水,為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這些垃圾必須做到隨到隨清。”“根據近5年來的統計,按照相關技術指標標準計算,每年電站庫區漂浮物中可利用木質材料(生物質料)約為3000噸,占漂浮物總量的95%到98%。”電站員工李杰說。
自景洪電站投產以來,華能瀾滄江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壩前漂浮物進行集中打撈,并采用國內普遍的傳統填埋處理方式,確保了發電安全和景洪市城市用水安全,取得了較好的安全環保效果。但隨著漂浮物的逐年堆積,庫區征地范圍內渣場已無可用容積,不能滿足庫區漂浮物長期填埋處理的需要,如何更加妥善處置庫區漂浮物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華能瀾滄江公司攻關團隊根據歷年庫區漂浮物清理總體情況及漂浮物特性、指標分析,明確了電站庫區漂浮物無害化處理的新方向:對漂浮物及原填埋物進行清理、分揀、粉碎處理,充分利用有機質和白色垃圾,變廢為寶,使其生產出生物質基質,既可作為當地有機產品生產基地使用的優質有機肥基料,又可在當地水泥等高耗能產品生產過程中替代部分燃煤,從源頭上控制碳排放。
明確了方向,項目團隊緊鑼密鼓地開展了實施工作,歷時13個月,總投入約250萬元,瀾滄江流域第一個庫區漂浮物無害化處理系統在景洪電站正式投產運行。根據測算,到2022年9月運行滿一年之時,該系統可生產生物質基質約3000噸,若作為有機肥基料,可實現碳的“零排放”,且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效減輕土壤鹽害并調節土壤酸堿度的生態效益;若作為生物燃料,可替代標煤約1628噸,環保效益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