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梁河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形成了各行各業齊抓共建的良好局面,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開遍梁河大地。抓黨建引領 ,筑牢創建基礎。
走進梁河特委紀念館,中式風格、“一正兩廂”的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紀念館以中共黨史、云南黨史為背景,德宏黨史發展為重點,梁河特委為亮點,將民族團結和黨建工作深度融合,通過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展示了中國共產黨100年來帶領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的歷史成就,是梁河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一個縮影。該紀念館建成以來,先后舉辦了多場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各種學習教育活動,參加人員2萬余人次。紀念館先后獲得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
梁河縣把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出臺《梁河縣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實施方案》,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通力協作、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創建工作格局,開創了“黨建+民族團結”事業新局面。
據了解,梁河縣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黨員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全縣榮獲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1名,州級模范集體3個、模范個人11名,涌現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梁昌才、全國模范司法所所長余運清、全國巾幗文明崗尹春煥等先進典型,基層黨組織成為富裕一方、團結一方、安定一方的戰斗堡壘,基層黨員成為維護民族團結穩定、促進共同富裕的旗幟。
創建“七+N” 拓寬創建覆蓋面
去年以來,梁河縣消防救援大隊共接處警183起,搶救被困人員22人,疏散被困人員45人,保護財產價值283.408萬元。與社區聯建宣講團,每月開展一場“講述紅色故事,宣傳民族理論”主題活動;與民宗部門聯創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教育基地,每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被德宏州政府評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在梁河縣公安局森警大隊黨建活動室,墻上的警民“同心樹”表達了“民族團結警民一家親”的理念。該大隊大隊長張盈生說,他們日常組織學習民族團結相關政策,安排民族警員深入基層進行各類法律法規政策宣講,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打造一支對黨忠誠的“森林衛士”。1人獲全國公安機關表彰,1人獲省級表彰,20多人榮獲個人嘉獎。
“梁河縣以民族團結進步‘七+N’為抓手,拓寬創建覆蓋面,不斷向不同行業和領域延伸,成效顯著。”梁河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部長陳崗介紹,梁河縣充分發揮雙語法官和人民調解員作用,創建品牌調解工作室,積極做好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推進基層自治,一大批積訪、纏訪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民族之間團結和睦,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測評連年位居全省前列。
梁河縣將創建工作與文明單位、模范機關、示范黨支部建設充分融合,深入鄉鎮、民族村寨送法、送政策、送服務,解決各族群眾所需所盼;將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和中華文化元素相融合,在巷道、公園實施墻體文化建設,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文化長廊、民族團結廣場。定期不定期開展衛生大整治,各族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進一步增強,關璋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小廠村榮獲國家森林鄉村,創建全國衛生縣城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知識精心融入課程,推進“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20所學校通過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驗收,民族團結進步意識入腦入心,義務教育階段縣管校聘經驗在全省推廣。
梁河是中國民間民族文化之鄉,有5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中央、省、州、縣保護名錄。葫蘆絲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梁河縣成功創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3個、教育基地1個,州級示范單位57個、教育基地1個,縣級示范單位166個,呈現出人人講民族團結情、說民族團結話、辦民族團結事、爭當民族團結模范的良好局面。
經濟年年增 幸福阿昌日子甜
梁河縣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北大門。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居住著17.29萬人,有漢族、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佤族等13個民族,民族人口6.38萬人,占全縣人口的36.9%。
在曩宋阿昌族鄉關璋村,整個村子洋溢著民族團結的幸福氣息。“黨的光輝照邊疆,阿昌人民心向黨……”每當夜幕降臨,關璋村百姓大舞臺前,村民常聚在一起唱阿昌山歌,談家長里短,一片和諧氛圍。“開展民族服飾文化和鄉村民俗旅游,帶動村里160戶365名群眾增收致富,解決就近就業問題。”阿昌族青年尹春煥說,村里通過“民族文化+旅游”模式,用民族服飾、手工藝品、民宿體驗和蹬窩羅表演等方式,把阿昌文化展示給更多的人?,F在,筒裙、包頭、衣服、筒帕等織錦工藝品,深受游客喜愛。打造集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于一體的美麗鄉村示范村,關璋村成為阿昌體驗式旅游新景點。
“泥巴路、土基房,寒冬臘月吃粗糧。這樣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關璋村黨總支副書記梁桃榮說,村民90%以上是阿昌族,隨著脫貧項目的推進,村民發展起烤煙、白花油茶、滇皂莢、野山藥等種植業,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5314元增加到去年的9200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富裕村。
梁河縣委副書記趙明快介紹,目前,梁河縣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騰隴高速建成通車,芒梁高速加速推進。以箐頭河、馬侖河等水庫為重點的水利工程實現了“小縣辦好大水利”;以南甸步行街為代表的“美麗縣城”建設,提升了城市品位;以縣醫院、中醫院、九年一貫制學校為代表的民生項目,解決了群眾看病難、上學難問題;烤煙、蔗糖、茶葉、畜牧、滇皂莢、葫蘆絲、大健康7大產業做特做優,南甸伴山溫泉、九保古鎮等重大項目持續推進。
5年來,梁河縣生產總值從19.92億元增加到41.43億元,年均增長7.8%;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從10.41億元增加到32.14億元,年均增長25.3%;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3684元、7954元增至30449元、11143元。
見聞
民族團結一家親
在隴川縣入城口處,150米長、3米高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理石浮雕墻格外顯眼。
“一部隴川歷史,就是一部邊疆各民族交融匯聚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隴川縣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隴川投資240萬元,精心打造這面浮雕墻。該浮雕墻墻體主要由歷史隴川、當代隴川、世居少數民族文化3個大板塊組成,浮雕銘刻包含著兩千多年來隴川歷史畫卷和5個世居民族、民俗文化、服飾文化、民族風情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場景,展示了隴川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各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守護邊境和諧安寧、團結奮進的歷史畫卷。
近年來,隴川縣大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建設。以民族團結詞語命名縣城主要街道,在縣城環島和重點線路上設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特色標語、彩繪、浮雕,營造民族團結進步濃郁氛圍,讓民族團結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群眾心中。
“1999年,隴川縣城從城子鎮搬遷到章鳳鎮。新縣城各主要街道都是用民族團結的有關詞語來命名,縣城主街道叫同心路,意為各民族同心同德共同發展,友誼路、榮昌路等,寓意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實現繁榮昌盛。”縣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許有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