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經濟 > 正文

當前熱訊:萬億級賽道迎窗口指導,不能再隨意命名“固收+”,30%權益投資上限是門檻,業績分化與規模下降后再迎新生?

財聯社8月16日訊(記者 沈述紅)萬億級賽道——“固收+”迎來了新的監管窗口指導。


(資料圖)

財聯社記者最新獲悉,多家基金公司近日已收到監管窗口指導,未來將對“固收+”產品權益投資比例做進一步限制。其中,權益投資比例超過30%的產品將不能被定義為“固收+”。新發基金中,二級債基與權益資產比例在10%-30%范圍內的持有期偏債混合型基金,才能稱之為“固收+”產品。權益資產在該范疇以外的偏債混合型新基金,則可能不得以“固收+”的名義進行宣傳。

多位基金公司人士認為,這次監管的窗口指導,實質上是在過往“固收+”產品定義較為模糊的基礎上打了“補丁”,進一步明確其內涵,使之能回歸到“固收+”的應有之義。隨著“固收+”基金概念不能再被濫用,既能明確這類產品收益和風險特征,避免誤導投資者,給他們更好的投資體驗,也有助于規范基金公司的營銷行為。

“固收+”基金迎窗口指導

多家公募基金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證實,近日已收到監管的窗口指導,未來將對“固收+”產品權益投資比例做進一步限制。

華南多家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基金合同中,權益投資比例超過30%的產品將不能被定義為“固收+”。

“我們在申報產品時,被要求在產品承諾函中照此進行約定?!币晃粯I內人士表示。

“之前一直以為這個只是傳言,沒想到是事實。”華東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稱,公司產品和營銷部門也在研究是否要對旗下以“固收+”為名義宣傳的產品,尤其是正在發行或即將發行的新產品推介資料進行修改。

針對新發基金,有基金公司人士稱,監管要求權益資產比例在10%-30%范圍內的持有期偏債混合型基金,才能稱之為“固收+”產品。權益資產在該范疇以外的偏債混合型新基金,則不得以“固收+”的名義開展宣傳推介。

對于這一點,不同基金公司有不同的解讀。華南一家基金公司認為,二級債基也屬于“固收+”產品范疇,其權益投資比例不高于20%,是典型的“固收+”品種,公司旗下相關產品不受影響。但據其了解,未來新發的“固收+”產品,或將有持有期設置。

另有公司出于更為審慎的態度,短期內不會將二級債基以“固收+”口徑進行宣傳?!靶畔⒉幻鞔_的情況下,我們一律從嚴。后續我們會觀察監管是否會細化對該類產品的監管,以及同業其他公司的實際做法,來決定我們自身的產品策略?!?/p>

而在老產品基金合同中,基本沒有規定“固收+”權益投資下限的偏債混合型基金?!盀榱朔€妥,我們的做法是暫時都不對這些產品以‘固收+’名義宣傳?!鄙鲜鋈耸恐赋?,其公司暫時不會為了“固收+”這個宣傳口徑,而去修改產品合同。

不過,在投教層面,多數基金公司表示,只要不涉及具體產品名稱,“固收+”的投資者教育是不受阻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并非所有公募基金公司都收到了上述窗口指導。據財聯社記者采訪獲悉,華北、華東、華南都有不少公募機構未收到相關監管窗口指導。

回歸“固收+”應有之義

當下市場中,“固收+”產品通常包含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型產品,部分基金公司將靈活配置型基金中的偏債類產品也納入其中。但在實際產品合同中,部分偏債混合型產品權益倉位上限超過了30%,有的甚至高達60%,“固收+”的概念也因此較為寬泛,部分產品波動較大。

對于此次窗口指導,上述業內人士稱,在過去幾年里,由于部分公司旗下權益投資超過30%、40%甚至更多的產品,都被冠以“固收+”產品進行宣傳,“固收+”的旗號存在被濫用的現象。這與普通投資者對“固收+”產品“債基打底,權益僅作為輔助、穩健低波動”的印象有所出入。再加上“固收+”整體規模的快速增長,監管或許認為當下是時候對該類產品進行把控了。

“這次監管的窗口指導,實質上是在過往‘固收+’產品定義較為模糊的基礎上打了‘補丁’,進一步明確其內涵,使之能回歸到‘固收+’的應有之義?!鼻笆鋈A南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隨著“固收+”基金概念不能再被濫用,既能明確產品收益和風險特征,避免誤導投資者,給他們更好的投資體驗,也有助于規范基金公司的營銷行為。

另有基金公司產品部門人士指出,今年以來不少“固收+”產品的高波動和虧損的現狀,使得投資者抱怨聲四起,渠道方面接到的相關投訴比比皆是?!昂芏喑钟腥艘驗椤碡斕娲刃麄骺趶劫徺I了‘固收+’產品,但今年行情下,很多‘固收+’產品出現虧損,且凈值波動較大,讓很多對該類產品報以‘穩健、可攻可守’想法的持有人期待落空,疊加基金公司自身在營銷層面的一些問題暴露,引發了監管的持續關注?!?/p>

一位銀行渠道人士指出,此次窗口指導,如果能讓基金公司多點貼合實際的營銷宣傳,多點風險意識,多點從持有人利益著想,就是一件好事。

業績分化與規??s減背后的空間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今年較大的市場震蕩下,一些“固收+”基金的確未能守住正收益,也出現了較大凈值波動,背離了這一產品的應有之義。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1158只偏債混合型基金和二級債基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0.53%,其中僅有430只基金年內收益率為正,占比不足4成。

分化已然成為關鍵詞。年內收益率最高的一只“固收+”產品——華商豐利增強定開回報達到了14.18%,虧損最高的一只產品——嘉合磐石回報則低至-13.77%,首尾相差近3成。同期,還有6只“固收+”產品年內虧損逾10%。從倉位配置來看,收益率靠前的二級債基,主要配置了可轉債。

凈值波動的背后,不少“固收+”基金的規模也受到了影響。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固收+”基金(含偏債混合和二級債基)共計1132只,比去年底增加157只;管理規模合計1.77萬億元,較去年底縮水703億元,降幅為3.82%。而與今年一季度末相比,二級債基二季度末規模下降逾300億元,偏債混合基金規模整體較一季度末有所增長。

其中,易方達穩健收益債券二季度末規模為626.16億元,相比一季度末規模減少超過百億元;易方達裕祥回報債券二季度末規模較一季度末減少超80億元;工銀產業債債券二季度末規模較一季度末減少超20億元。不過,同期也有不少“固收+”產品,如天弘永利債券、長城悅享增利、廣發集裕等憑借穩健的收益等實現了規模的快速增長。

華南一家中型基金人士分析,今年“固收+”產品規模變化主要源于凈值收益和回撤整體表現一般。上半年市場大幅震蕩,“固收+”基金如未能控制好組合的股票債券配比,就會產生“固收-”的效應,產品也容易遇到贖回。

不過,在該人士看來,“固收+”投資市場空間依舊廣闊,隨著這類產品風險收益特征進一步細化,基金公司未來可以在穩健收益、嚴控回撤、注重投資者體驗等方面下功夫,未來依舊有廣闊的市場。

關鍵詞 權益投資 窗口指導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