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綠水青山不會自動變成金山銀山。近年來,施甸縣姚關鎮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做深做精“兩山”轉化文章,探索出一條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姚關鎮圍繞“紅色+綠色”的發展思路,打造“山水田園一幅畫”的鄉村生態旅游線路。該鎮緊扣山邑社區野鴨湖、火星山等區域特色,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為兩大抓手,做深做優農旅融合文章,全力打造產業精美、村居優美、風景秀美的綠色示范小鎮,先后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4A美麗鄉村”“中國傳統村落”等,把山邑社區打造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形成“黨建+生態”的旅游品牌。
施甸縣委書記周耀泉在姚關鎮野鴨湖風景區調研時說:“避暑養生是善洲林場、山邑野鴨湖旅游一塊亮麗的招牌,要充分利用好、開發好。要抓好民宿產業發展,推進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抓好品牌建設。規范經營管理,提升民宿的整體形象和服務質量,加強對民宿經營的衛生、安全等方面監管,推進民宿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施甸縣委宣傳部部長王世蕊介紹:“山邑社區的3000多畝荷塘,可以產出小龍蝦、蓮子,吸引游客到這里旅游,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的發展。尤其是野鴨湖片區,每年給山邑社區的老百姓帶來的經濟效益在7500萬元左右。這幾年來,每年到姚關觀光賞荷的游客有10余萬人次,在山邑、蒜園以及集鎮周邊發展起來的農家樂有50多家、精品民宿20多家,充滿鄉村韻味的‘荷塘經濟’不僅美了鄉村,也富了村民。”
觀田園風光,賞鄉村風情,品農家風味,摘新鮮蔬果……一到夏天,姚關鎮山邑野鴨湖便熱鬧起來,來自姚關鎮及周邊鄉鎮的游人穿梭于阡陌間,品味鄉村的別致韻味,愜意地享受著美麗休閑鄉村獨有的“慢生活”“土味道”。
近年來,姚關鎮山邑社區依托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推進農旅融合,把可看、可吃、可玩、可研學的旅游資源進行統籌、規劃、整合,通過推動村企抱團、培植“美麗產業”等方式,讓觀光旅游、休閑游樂、鄉村采摘、民俗體驗等鄉村旅游業態蓬勃興起,激活了鄉村振興“美麗引擎”。
這里有個好地方
姚關鎮位于施甸縣南部,距施甸縣城17公里,是一個山區大鎮。整個姚關是由許多奇險的小山峰分割環繞的小壩區組成,而野鴨湖就坐落在其北部的一個小壩區——山邑社區。說起野鴨湖的形成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偶然,據記載,很久以前姚關壩區是一片湖泊,由于現關風橋一帶嚴重漏水,湖泊慢慢消失,而地處山邑、蒜園一帶的湖泊因地勢低洼湖水無法排出,形成了今天的濕地。后來,每逢冬季都有成群的野鴨和灰鶴等鳥類遷徙至此,故冠名野鴨湖。
十多年前,一個本地人承包下了這片荷塘,在旁邊開了家叫“山邑人家”的飯莊,以產自荷塘的荷花、荷葉、蓮蓬和蓮藕,以及荷塘里養的魚蝦為特色食材來吸引食客。荷花盛開的季節,周邊的人們都喜歡到這里游玩賞荷,順便嘗嘗這里的荷花大餐,優美的環境加上風味獨特的美食,名氣慢慢在周邊縣市傳開。一到夏季,四方游客慕名而來,野鴨湖變成遠近聞名的游玩休閑之所。隨著近些年景區面積的擴展以及內部設施的規范,野鴨湖也從以前的一個荷塘發展成為了現在占地1000多畝的旅游風景區。
每年暑氣漸盛,野鴨湖就會被綠色鋪滿。山邑社區已經從發展傳統種植業轉變到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帶出一條“種植+養殖+服務+加工”的產業鏈,帶動周邊村民依托產業致富。“到荷花節前后,3000多畝荷花競相開放,這是游客最多的時候,采蓮、泛舟、拿魚摸蝦、品味特色美食……山邑社區的生態鄉村游還帶動了小龍蝦養殖、荷葉茶和腌臘食品加工、特色工藝品加工、特色小吃、農家樂等產業發展,讓村民一天天富起來。”山邑社區黨總支書記楊紹武介紹。
鄉村振興有后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這篇文章做好了,鄉村振興就有無窮的后勁。姚關鎮野鴨湖就讓周邊的村民利用荷塘經濟,享上了生態福,鼓足了“錢袋子”。
5年前的山邑社區,還是一個典型的無資金、無資源、無資產的“三無空殼村”,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誰來種地?”“怎么壯大集體經濟?”“如何增加群眾收入?”面對這些問題,山邑社區黨總支一一破解,交出了“山邑模式”的精彩答卷。
2019年,山邑社區為了提升旅游品質,通過滇滬協作項目投入600萬元,完善了旅游廁所、荷池棧道、停車場、污水處理管網等基礎配套,實施綠化景觀工程,打造符合山邑特色的民宿、仿古游船、仿古小餐車,提升生態旅游品質,統一規范了農家樂和小賣部的門頭。基礎設施的完善和規范化經營為山邑社區吸引來更多游客,小商販們的生意越做越紅火,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體驗。
經過不斷摸索嘗試,山邑社區黨總支從部分農戶種植蓮藕取得好效益的實踐中得到啟示:水淹田不適合種糧食作物,但卻非常適合種植本地紅蓮藕,而荷葉可制茶,蓮蓬可食用,藕塘能養魚蝦,規模種植蓮藕還能展現荷塘景色,帶動農業觀光旅游,實現一舉多得。
李明在姚關鎮生活了十多年,經歷了從苦日子到好日子的轉變,也見證了姚關鎮的“逆襲”。數據顯示,每年到姚關鎮觀光賞荷的游客有10余萬人次,在山邑、蒜園以及集鎮周邊發展起來的農家樂50多家、精品民宿20多家。
楊建聰是姚關鎮山邑社區朱市沖村民小組的村民,幾年前,他在野鴨湖租了200畝田栽種荷花,水下養殖小龍蝦和魚。平時,還接收游客到荷塘里劃竹筏、垂釣愛好者釣小龍蝦。
“我們主要的產業是銷售小龍蝦和蓮蓬,荷葉還可以制作荷葉茶。冬天,我們捕撈小魚。每畝純利潤在3000多元,200畝田一年的收入就是60多萬元。”提起荷塘經濟給他家帶來的收入,楊建聰喜上眉梢。
善洲故里氣象新
姚關鎮通過黨建引領,著力打好紅色旅游牌,進一步激發了全域旅游新活力,使姚關成為施甸旅游的名片。
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為姚關鎮田園綜合體建設繪就了生動的一筆。一幅山川更秀麗、城鄉更和諧、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美麗畫卷,在施甸縣大地鋪展開來。
姚關鎮利用好善洲故里這個獨有資源,以傳承紅色基因、踐行楊善洲精神為內涵,打造“一居一洞一廠一山一湖兩街”楊善洲精神情景路線,逐步構建姚關獨有的“善洲精神紅色文化圈”,打響“善洲故里·水韻姚關”品牌,提升好紅色環線,用好楊善洲故里這一獨有人文資源,加快善洲林場—清平洞—善洲故居—大關遺址紅色線路的提升串聯工作,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旅游有機結合,踐行“紅色+體驗”旅游發展模式;綠色環線開發好,用好高原濕地這一獨特自然資源,啟動火星山—野鴨湖—姚關大峽谷—小白龍綠色線路的旅游開發工作,著力打造姚關壩“田園綜合體”;旅游基礎夯實好,保護好傳統古村落和鄉村風貌,加大老集鎮、大烏邑傳統民居的保護力度,大力推動農家樂、農家客棧建設,差異化發展旅游,擦亮姚關旅游名片,形成一條“黨建+紅色文化+生態旅游+美麗鄉村+民族團結”的多元化旅游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