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2022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以下簡稱成都車展)上,各大車企攜百余款全新智能網聯汽車亮相,其中不乏幾十款首次展出的車型,引起了消費市場的廣泛關注。當前,智能網聯汽車消費市場正處于快速成長期。在網聯技術賦能下,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語音交互等功能占比持續增加,顯著豐富了消費者的用車生活。不過,由于智能網聯汽車尚處于發展前期,缺乏相應產品及測試評價標準,短期難以真正實現市場化突破。因此,加快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準入管理,不僅是實現產業落地的前提,更是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的關鍵。
智能網聯汽車唱主角
創維HT-i、星途凌云、天際ME5……9月的汽車市場剛剛拉開帷幕,多款全新智能網聯汽車便迫不及待地進入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突破。
隨著近年來汽車“新四化”進程不斷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車已經成為車市主流,由于不受驅動方式的限制,智能網聯汽車擁有更高的市場熱度。在汽車市場轉型升級過程中,無論是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都可以成為智能網聯汽車陣營中的一員。這樣的產品特性,無疑對在燃油車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實力、電動化轉型難度更大的傳統車企十分“友好”。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新能源車的整車架構為智能網聯技術提供了更好的應用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燃油車就關閉了發展智能網聯的大門。在電動化浪潮下,傳統燃油車更應借助智能網聯技術,進一步提升產品綜合競爭力,用技術水平的提升打動消費者。
市場研究機構J.D.Power(君迪)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智能互聯汽車認知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未來購買新車時,將會優先考慮智能網聯汽車,反映出消費者對智能網聯汽車的積極態度。
目前,智能網聯汽車消費市場正處于快速成長期。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占比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在網聯技術賦能下,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語音交互等網聯化功能占比持續增加,顯著提升了消費者的用車生活品質,滿足了消費市場對網聯化用車生活的使用需求。
消費市場關注度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是企業重視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時間,幾乎所有上市新車都貼出了“智能網聯汽車”的標簽,以吸引人們的目光。郎學紅介紹說,本屆成都車展,多款極具實力的智能網聯汽車集中上市,向消費市場傳遞出積極發展信號。“在成都車展舉辦僅幾天后,多款智能網聯汽車就再次攪動了國內車市,可見汽車企業對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她說道。
準入管理缺失問題待解決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潛藏其后的準入資質和評價標準缺失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我們要加快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管理試點,組織更大范圍、更多場景測試示范,同步推進法規政策完善、技術標準制定、產業生態建設等各項工作,努力推動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前不久,在工信部組織開展的智能網聯汽車推進工作會議上,將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管理試點工作定為主要目標。由此不難看出,伴隨智能網聯汽車消費市場認可度的快速提升,相關產品的準入管理已刻不容緩。
我國于2021年先后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逐漸探索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的準入管理,但部分關鍵內容還有待完善。
如今,智能網聯汽車正處于技術快速迭代升級、產品加速市場化布局的關鍵時期,市場上任何搭載網聯化功能的車輛都會被汽車企業定義為“智能網聯汽車”。如此一來,很容易造成混淆。
那么,智能網聯汽車的標準是什么?是否需要符合相應的功能和配置才符合智能網聯汽車身份?上述問題的答案,對于消費市場認知智能網聯汽車具有重要意義。
相比傳統燃油車,智能網聯汽車系統結構更加復雜,整車大量應用了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安全問題也更加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準入管理,既符合汽車市場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也是保障消費者用車安全的必要。德賽西威副總裁李樂樂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引導政策,實施細則,對準入要求進行明確定義,杜絕企業出現產品虛報的現象。同時,加強和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監管,防止不成熟的產品進入市場帶來安全隱患。
業內普遍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準入要求應是真正量產車型的最小集,準入的目的是促進產品架構優化,使其適應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同時,在開發、測試階段,準入管理應該引導汽車企業和供應商結合智能駕駛場景建立相應的開發測試評價體系。
商湯科技智能駕駛副總裁石建萍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透露,目前智能網聯汽車準入管理主要集中在功能層面,針對數據,還需建立引導性的準入標準。比如,推動合規的數據統一協議、上傳機制、存儲方式及應用實操等,這都需要汽車市場各方共同參與解決。
自動駕駛可靠性有待提升
如果說智能駕駛座艙豐富了駕乘者的車內娛樂選擇,那么充滿“黑科技”元素的自動駕駛則顛覆了人們的出行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市場培育,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于自動駕駛已經不再感到陌生,這意味著自動駕駛即將駛入市場化發展的“高速路”。記者梳理9月份上市新車發現,截至發稿前,6款上市新車型全部搭載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自動駕駛搭載率100%。這樣的表現并非偶然。
近年來,隨著自動駕駛規模化量產以及技術水平的提升,各大車企明顯加快了自動駕駛的布局力度,L2級及以下自動駕駛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量產新車之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動緊急制動、停車輔助系統、自適應巡航系統等多種自動駕駛功能早已成為駕駛者的行車輔助工具。但令人遺憾的是,關于自動駕駛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爭議始終與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如影隨形。
一直以來,安全性是汽車消費者挑選車輛時的首要關注要素,其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今年4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1)》顯示,新能源智能汽車消費糾紛新發問題多,其中輔助自動駕駛系統失靈問題較多。
測試驗證評價自動駕駛安全性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搭載L3及以上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來說,駕駛權發生了轉移,提高了對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的要求,因此對車輛自動駕駛技術測試就顯得至關重要。
針對這一現象,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標準首席夏苑在8月舉辦的智能網聯汽車準入關鍵問題研討會上表示:“在準入的基礎之上,需要從安全與駕駛體驗兩個維度對自動駕駛車輛進行評測,為消費者提供正確的引導。基礎安全測評普遍采用了片段式的場景測試,但對使用場景更為復雜的L2級及以上自動駕駛功能,建議進行連續性測試,綜合評價車輛安全性、舒適性、體驗性等。若達到以上目標,需要制定合理的面向智能駕駛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