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風里飄來稻香,就寓意著豐收的秋季到來了。
田野讓人向往,伸手擁抱金色的“豐”景,讓人感覺無比踏實。
豐收之喜
安寧 稻田里捉生態魚
近日,安寧市青龍街道羅鳴村的稻花魚迎來了大豐收,除了本地村民外,來捕撈的游客絡繹不絕,歡聲笑語溢滿田間地頭。
“今年的稻花魚大豐收,兩畝多的稻田養出了300多公斤的生態魚,市場價每公斤45元。”養殖戶張俊升說,今年他是第一次在稻田里養生態魚,不僅吸引了來撈魚的游客,很多餐館也早早就來訂購,根本不用愁銷路。
稻花魚以稻田中的腐食、水生昆蟲、稻花為食,不需要額外喂養飼料,其在減輕蟲害和草害的同時,產出的魚糞還可做肥料實現稻田資源的最大利用。除了稻花魚外,不久后,羅鳴村的稻田也將迎來全面豐收。
廣南 八寶米即將集中收割
時下,文山州廣南縣八寶鎮的4萬余畝稻谷逐漸成熟,即將進入集中收割期。八寶鎮平豐村迎來首個“嘗新米慶豐收”節,壯族同胞們一起割稻谷、品美食、唱山歌,用歡聲笑語慶祝今年稻谷豐收。
近年來,八寶鎮著力打造世界稻作文化示范區,全力推進廣南八寶鄉村振興示范園(田園綜合體)建設。特色農業產業方面,規劃建設2萬畝精品八寶米種植基地、3000畝高端八寶米種植區和500畝育種繁育區,新建140畝八寶米產學研中心、308畝高原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并配套田園綜合體智慧管理平臺1個。通過不斷優化八寶米的培育種植、精深加工,讓八寶米產業發展成為致富產業、優勢產業。
蒙自 農戶收割稻谷忙
進入9月,紅河州蒙自市雨過鋪街道的稻田里谷穗飄香。走進田心村委會他乍口村,只見連片的稻田鋪滿金黃,稻穗上綴滿顆粒飽滿的谷粒。村民們忙著割谷、打谷、曬谷、裝運,一派豐收的忙碌景象。
據介紹,田心村有848戶3691人,他們充分利用5000余畝土地,發展水稻種植和番茄、葡萄、藍莓、花卉等蔬果產業。今年種植水稻700余畝,預計產量42萬公斤左右,將有力促進群眾增收和糧食安全。
鹽津 狀元米喜獲豐收
在昭通市鹽津縣落雁鄉,5000畝狀元米稻田阡陌縱橫,收割機的轟鳴聲、農民的打谷聲在飄香稻浪中交織成一首豐收協奏曲。
連日來,趁著天氣晴好,當地群眾搶抓農時收割稻谷。“我種植了40畝狀元米,今年收入7萬元左右。”狀元米種植戶王文剛高興地說。
落雁鄉文化底蘊深厚,取名“狀元米”,意為“家鄉米育狀元郎”。通過多年努力,狀元米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飛躍。截至目前,全鄉種植有機狀元米達5000畝,主要覆蓋龍塘村、落雁村、共和村群眾3120戶13650人,可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尋甸 萬畝良田披金裝
近日,昆明市尋甸縣金源鄉萬畝水稻相繼成熟,農民伴著谷香在田間勞作,搶抓有利天氣進行收割。
金源鄉屬典型的低熱河谷槽區,無霜期長,降水量充足,獨特的自然優勢為水稻生長創造了良好環境。金源水稻品質優、口感好,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今年,金源鄉堅持核心田區不種其他作物,實施“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保證優質水稻種植。全鄉種植優質水稻1.07萬畝,同時,發展稻田養魚1000畝,發展稻蝦養殖142畝。通過稻魚共生、稻蝦共生,大力推廣生物農藥技術,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實現化肥、農藥雙減而產量不減,保障水稻高產高效,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良田美景
勐海 農田為卷水稻作畫
以農田為卷,用水稻作畫,繪就出一幅幅妙趣橫生的稻田畫。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曼恩村委會曼拉村民小組,一片片金稻隨風飄舞。
據了解,曼拉村民小組彩色稻田畫項目是鄉村文旅項目。曼拉村積極打造以鄉村旅游觀光和綠色生態田園農莊為主的發展新模式,不斷提升生態旅游產業檔次,使曼拉更有特點、更有傣味、更有品質,全面鋪開鄉村振興、美麗幸福的小康畫卷。
中秋節期間,當地還將舉辦手工收割水稻活動。手工收割水稻是傳統的農耕模式之一,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貼近稻田、貼近自然,體驗農耕,讓孩子熱愛勞動、愛惜糧食。
灣橋 4色稻谷獨具一格
海風吹稻浪,稻香飄蒼洱。在紅色、紫色、黃色、綠色4個新培育出來的稻谷品種成熟之際,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洱海生態廊道旁呈現出立體的景色,成為秋收之前游客最喜愛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云南農墾集團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綠色種植、藝術創意和科技培育相結合,按照綠色和有機種植方式,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承包管理模式,實現當地農戶就近打工、還田于民,帶動周邊種植戶優質、高效完成種植任務,每畝產值提高近3000元,為洱海保護、鄉村振興、糧食安全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貢獻力量。”大理公司生產部副經理王睿介紹,公司高標準實施洱海流域水稻綠色有機種植項目,依托灣橋鎮古生村500畝種植基地打造古生鄉愁小鎮,依托喜洲鎮、向陽溪、桃園3500畝種植基地打造田園綜合體,形成十里稻花香、田園風光帶和洱海綠色種植生態保護帶,繪出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品種上新
“楚粳48號”
西南地區首個高原常規粳稻國審品種
近日,從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傳來喜訊:由楚雄州農科院高原粳稻育種專家團隊選育的粳稻軟米新品種“楚粳48號”通過審定并完成公示程序。“楚粳48號”成為西南地區首個高原常規粳稻國審品種,實現了全國高原粳稻國審品種零的突破,取得了走向全國的“通行證”,標志著楚粳品種走出云南邁出關鍵一步,實現重大突破。
“楚粳48號”是楚雄州農科院高原粳稻育種專家團隊育成的粳稻軟米新品種,2019年通過云南省審定,2020年入選云南省主導品種,2021年獲云南省優質米金獎。2019年起,“楚粳48號”連續3年參加國家高海拔粳稻區域試驗,在陜西、四川、重慶、貴州、湖南、湖北、云南等13個試種點試種,區試平均畝產707千克,比對照增產12.3%,增產點比例95%,產量居參試品種首位。
據了解,近年來楚雄州聚焦種業科技攻關和重點領域突破,不斷建立健全科學育種體系,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著力打造全州高原粳稻育種尖端技術團隊。通過40余年的努力,楚雄州粳稻良種“育繁推銷”體系不斷健全,以楚粳系列為代表的水稻品種選育能力達到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平,共育成粳稻品種43個。目前,省內年均推廣楚粳良種種植面積400萬畝左右,占全省中海拔溫涼稻區面積的89.3%,種植范圍逐步擴大到云貴川13個地州45個縣市和西藏、湖南、陜西等適宜區,部分品種被引種到玻利維亞、埃塞俄比亞、老撾等國家。
關鍵詞 廣南八寶鄉村振興示范園 洱海流域水稻綠色有機種植項目 稻香飄蒼洱 品種楚粳48號 洱海綠色種植生態保護帶 大理公司生產部副經理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