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是云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穩步提升的十年。十年來,我省圍繞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完善城鎮服務功能、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和高品質的城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為全省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十年來,我省圍繞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十年來,我省城鎮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城市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05%,比2012年的38.47%提高了12.58個百分點,實現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鎮的重大歷史性轉變。”在9月6日舉行的“云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新型城鎮化專場上,省發展和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曉龍說。
滇中城市串聯成圈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滇中城市群發展取得新突破,成為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突出亮點。
十年來,我省圍繞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快滇中城市群一體化建設,城市群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要素市場、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六個一體化”建設機制不斷完善,一小時通勤圈基本形成,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經濟穩步增長,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力量。
陸曉龍介紹,滇中城市群以全省28.3%的國土面積,集聚了61.47%的地區生產總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已成為云南生產力發展布局和產業集中生產的核心區域,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是推動我省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和引擎。
為持續推動滇中城市群發展,我省將通過加快構建一體化發展格局、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曲靖市建設云南副中心城市、推進昆玉同城化發展等舉措,持續拓展滇中城市群能級,全面強化滇中城市群對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支撐作用,健全體制機制,加強要素保障,促進資金、人口、技術等要素向滇中城市群流動和集聚。
與此同時,我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強滇中城市群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內城市群經濟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夯實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做大外向型產業規模,發展總部經濟,持續發揮好滇中城市群在助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火車頭作用。
邊境城鎮既美且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云南邊境城鎮建設取得新進展。
我省有8個沿邊州(市)、25個邊境縣(市)、27個口岸,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承擔著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邊固邊能力的重要使命。
“十年來,我省圍繞筑牢祖國西南安全屏障的光榮使命,加快推動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并取得明顯成效。”陸曉龍說。
十年來,我省瑞麗、河口、騰沖、磨憨、孟定等邊境城鎮快速發展,城鎮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對外開放能力和水平顯著增強。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省25個邊境縣(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84.8億元,在全省的占比從2012年的9.81%提高到11%,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擴大。
另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經濟師汪巡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以打造獨具云南特色的品質城鎮為目標,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深入挖掘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彰顯自然山水、民族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展現云南城鎮多元多樣的人文魅力。較2012年相比,全省城市綠地面積提升2.26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3.52平方米,城市綠地率提升8.13%。十年來,全省累計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縣城、城鎮)37個,省級園林城市(縣城、城鎮)48個,總數達到85個。
全省新增城鎮人口近60萬人
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支撐新型城鎮化發展,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相互提高。
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張杰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著力從推進糧食生產和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各項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4個方面,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撐。
2018年以來,我省深入實施《云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建立健全政策體系,有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落細落實,全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基本實現了“零門檻”,“人地錢”掛鉤政策進一步落實,全省新增城鎮人口近60萬人,新增社區553個。其中,村改居社區151個。
下一步,我省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城鄉統籌發展戰略部署,堅持以城帶鄉、一體發展,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以新作為助力云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