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因瀾滄江而得名,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全縣拉祜族人口占全國拉祜族人口的一半、全球拉祜族的三分之一。這里是電影《蘆笙戀歌》誕生的地方,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和蘆笙舞,有樹齡達1700余年的過渡型大茶樹——邦崴千年古茶樹,有全世界發現種植年代最久遠、連片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景邁山千年萬畝古茶林,素有“世界拉祜之根、千年古茶之源”的美譽。黨的十八大以來,瀾滄縣各族干部群眾抓改革、促發展、戰貧困、抗疫情、惠民生、保穩定,為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積蓄了強大動能。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37億元,是2012年46億元的3倍,年均增長12.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933元增加至13098元,年均增長11.46%。
守望相助共建共享 惠民成果更加豐碩
瀾滄縣是“民族直過區”,曾是國家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2年貧困發生率高達45.85%。十年來,瀾滄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16554名駐村幫扶干部盡銳出戰,中國工程院等171家定點扶貧單位和上海市黃浦區、華能集團等社會各界鼎力支持,團結一致打出“組合拳”、打好“殲滅戰”,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09.6億元,歷史性解決貧困群眾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全縣15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7996戶21117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撕掉絕對貧困標簽,實現全國“直過民族”區域最大、人口最多縣“一步千年”的歷史性跨越。瀾滄縣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生動實踐,讓全縣經濟發展大踏步趕了上來。今日瀾滄,正在以接續奮斗的姿態,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讓邊疆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聚焦整體重塑、全域提升,全面補齊“兩污”治理、供水供電、市政道路等短板,強力推進“兩違”專項整治,雙向發力改造棚戶區500套和老舊小區20個,高標準推進勐朗快樂拉祜特色小鎮建設,城市綜合承載力顯著增強,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堅持以夯基積勢為抓手,固定資產投資從70.8億元增加到120.25億元,年均增長6%;瀾滄景邁機場建成通航,思瀾高速公路建成通車,5條出縣交通主干道全部建成二級公路,所有建制村及90%以上的村民小組道路實現硬化,全縣公路里程突破1萬公里,居全市首位;瑞孟、瀾孟、孟勐3條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雙瀾、景瀾2條高速公路啟動前期工作,瀾滄江244界碑至臨滄港四級航道建設工程啟動實施,水、陸、空立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快構建;大力實施以人飲安全和農灌用水為主的水利建設,全縣水庫總庫容從2012年的5839萬立方米增加至9389.5萬立方米;行政村光纖寬帶、4G網絡和重點區域5G網絡實現全覆蓋。今日瀾滄,城鄉面貌邁入了舊貌換新顏的“快車道”,基礎設施完成了從瓶頸制約到優勢支撐的巨大轉變,邊陲末梢走向了對外開放的前沿。
瀾滄縣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教育事業實現優先發展,普洱職教分中心、瀾滄上海新紀元第二民族中學建成投入使用,建改鄉村幼兒園113所,新增校舍面積39.8萬平方米,全國首創的“院士專家指導班”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樹立標桿,學前三年毛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提高到86.01%、95.75%、85.04%。“健康瀾滄”建設全面提速,完成縣第一、第二人民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縣中醫醫院等擴建新建,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艾滋病防治實現“三個90%”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控制在4.5%以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執行率達99.64%,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4.78%。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成功創建“第三批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云南省文明城市”。公共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話劇《農民院士》等優秀劇目在全國巡演,舞蹈《擺出一個春天》登上春晚舞臺,“擺”出了瀾滄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擺”出了瀾滄民族文化絢爛的春天。今日瀾滄,各族群眾收獲滿滿、幸福滿滿,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紐帶更加牢固,愛黨愛國愛大家庭的情感更加升華。
深化改革優化環境 發展活力更加充沛
聚焦一產抓特色、二產抓突破、三產抓升級,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5.85∶30.64∶43.51。瀾滄縣不斷做強現代農業,糧食產量實現22年連增,保持“國家級產糧大縣”稱號;茶、甘蔗、畜牧、生物藥業等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3.65億元增加到55.79億元,年均增長10%,榮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稱號,景邁茶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綠色工業發展壯大,糯扎渡水電站投產發電。瀾滄縣“一園四片”工業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4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9.63億元增加到22.53億元,年均增長9.9%;民營經濟增加值從14.61億元增加到61.54億元,年均增長17.3%;GDP能耗累計下降29.13%。現代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年度綜合收入從5.76億元增長到最多時的53.9億元,被評為“云南省旅游強縣”“省級旅游扶貧示范縣”。今日瀾滄,產業鏈條更加完備,正向著三產融合、多業疊加的良好態勢發展。
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資國企、財稅金融、教育衛生等各領域各環節改革,全面完成黨政機構改革,發展活力充分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頂格落實減稅降費等惠企利民政策,疏通服務群眾的“中梗阻”,營商環境穩步向好,減稅規模最高年度達9935萬元,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激發,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92.7個。堅持以“一把手”招商帶動全員招商,對招商項目全鏈條推進、全過程管理、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服務,京東科技、安琪酵母、云天化、深圳諾普信、上海九澤等知名企業投資瀾滄、扎根瀾滄,酵母制品生產線、安縵系列酒店、冷鏈物流、數字藍莓、千畝高標準蔬菜基地等項目穩步推進,“一園四片”工業園區成為招商引資主要聚集地和重要載體,累計引進省外到位資金364.56億元,年均增長32.34%。積極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交流合作,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4.49億美元。今日瀾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正成為投資熱土、興業沃土、創業樂土。
保護優先適度開發 生態底色更加鮮明
聚焦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瀾滄江流域生態防護工程,高質量整改中央、省、市環保督察和“回頭看”發現問題,累計治理水土流失914.15平方公里,退耕還林還草23.1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8.51%提高到70.12%,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標,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清潔,縣域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7.2%以上,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成功創建瀾滄國家森林公園和17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129個市級生態文明村,交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瀾滄答卷”。今日瀾滄,已然是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共生的大山地公園、大森林公園,綠色生態成為最獨特的發展優勢。
始終把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加以推進,建立以文物保護法為核心的遺產保護法規和以景邁山古茶林文物保護規劃為統領的“多規合一”規劃體系,以“山上做減法、山下做加法”的發展模式,強力推進景邁山環境綜合整治,建成申遺“四中心”精細化、標準化、規范化保護管理遺產要素,重塑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格局,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今日瀾滄,各族群眾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景邁山,不斷開創人茶共生、和諧相處的生動局面,正在以景邁山申遺為契機打造綠色區域經濟核心區。
夯實根基從嚴治黨 邊境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邊防”和“五級段長制”,推行“五戶聯保、十戶聯防”鄰里守望模式,鞏固深化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抓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實施全域網格化管理,堅決守住疫情不輸入的底線、不外傳的紅線、不反彈失控的高壓線,在“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中展現擔當。把興邊富民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統籌12.32億元實施兩輪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規劃投資4.52億元推進8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彰顯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范、守邊的屏障。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及時防范化解各領域重大風險隱患和矛盾糾紛,創新推行“同心互助組”單元化管理模式,堅決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戰爭,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三年行動順利收官,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全面加強,實現省級雙擁模范縣三連冠。今日瀾滄,強邊固防銅墻鐵壁全面筑牢,邊疆治理效能不斷提升,各族人民盡享和平安寧。
實施基層黨建推進年、提升年、鞏固年、創新提質年,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促強邊固防、促宗教治理等成效明顯,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大戰大考中充分發揮,老達保黨支部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李娜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表彰。大力推進作風革命、效能革命,堅持在脫貧攻堅、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等一線錘煉干部,干部作風全面轉變、機關效能全面提升,“實干”“實在”“實績”成為瀾滄干部的標簽,李萬彬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縣婦聯榮獲“全國家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實施“雙百一千”行動計劃和“百千萬”人才培育工程,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馳而不息糾治“四風”。高質量完成各級巡視巡察反饋意見整改任務,全覆蓋巡察全縣各黨委(黨組)和村級黨組織,黨內自我凈化的能力不斷提升。堅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縱深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今日瀾滄,黨風政風更加優良、黨心民心更加凝聚、政治生態更加清朗。
十年建設,滄桑巨變,瀾滄城市功能愈發完善、區位優勢愈發凸顯、生態環境愈發優良、產業基礎愈發堅實,闊步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成為釋放發展潛力、突顯后發優勢的活力新城。瀾滄縣將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干事創業的拼勁闖勁,敢為善為,奮勇爭先,傾力打造普洱第二大區域中心城市和經濟發展副中心,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