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云南省賓川:打造“綠色食品牌”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

“十四五”期間,賓川縣將突出“兩果”優勢,全面提升全縣水果產業品牌化、組織化、規模化水平。以打造“綠色食品牌”為引領,穩步推進葡萄品種改良中心建設,建設1個10萬畝葡萄走廊和5個萬畝、20個千畝、100個百畝特色農產品基地。到2026年,早熟鮮食葡萄、晚熟柑桔等特色水果種植規模達42萬畝,力爭實現農業總產值222億元,基本建成世界一流水果之鄉。

初秋,走進著名的“果城”賓川縣,大街小巷里,一串串金色的芒果沉甸甸掛滿枝頭,空氣中洋溢著淡淡的果香。田間地頭,到處是果農們忙碌的身影,豐收的喜悅從心頭溢上了眉梢。

2021年7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東部賓鶴工貿協同”現場辦公會提出,賓川縣要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水果之鄉和文化旅游目的地。

通過實施高效節水灌溉、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措施,賓川縣以高原特色水果產業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全縣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葡萄、柑桔、石榴等水果品種不斷優化、面積不斷增加,獲得了“中國水果之鄉”“中國柑桔之鄉”“中國葡萄之鄉”等“國字牌”稱號。“賓川紅提葡萄”“賓川軟籽石榴”“賓川冬桃”成功注冊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22年上半年,全縣以葡萄、柑桔、軟籽石榴為主的特色優質水果總面積達33.42萬畝,總產量21.69萬噸,總產值15.9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09%。

柑桔托起致富夢

來到賓川縣金牛鎮小莊子村云福農副產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小河底萬畝柑桔基地,連綿的山坡種滿柑桔。幾天后便是基地給工人結算工錢的日子,附近車行早已把車開到果園邊,等待著果農們拿到工錢后現場提車。

多年前,被稱作“柑桔癌癥”的黃龍病侵染椪柑、臍橙等柑桔老品種,賓川縣柑桔種植面積從近10萬畝降至5萬畝。賓川縣政府一邊組織農戶發展葡萄作為替代產業,一邊于2013年提出“恢復柑桔之鄉”的口號,以龍頭企業云福農副產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和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柑桔現代產業技術體系遺傳育種研究室,從2014年開始規劃建設柑桔無病良種苗木繁育中心,繁育無毒、可防可控、使用周期長的苗木。

2016年,云福公司在小河底流轉土地1.2萬余畝,將花橋水庫的水引到基地,解決了柑桔生產用水的難題。2017年,集母本園、采穗圃、播種圃、苗圃、展示園為一體的238.5畝無病柑桔良種繁育中心建成,引進柑桔脫毒種源13個,重點培育適宜干熱河谷地區種植的晚熟柑桔品種,擁有無病良種采穗樹7900株,每年出圃苗木200萬株以上。截至2022年,云福公司規劃打造的萬畝柑桔基地已完成柑桔標準化種植6000余畝。

云福公司的萬畝柑桔示范園種植成功后,外地投資商紛紛前來小河底片區尋地。短短幾年間,小河底片區的荒山荒地已是能種盡種,沃柑、巖溪晚蘆、韋爾金柳葉桔、紐荷爾臍橙、椪柑等中晚熟柑桔種滿一座座山頭。

賓川縣積極推廣地方技術規程,健全完善水果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和出口水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大力推廣柑桔無病苗木繁育、大苗預植移栽和黃龍病防控技術,通過積極發揮柑桔產業晚熟優勢,讓果樹爬坡,賓川縣建成云福公司萬畝柑桔示范園等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示范基地,綠化荒山的同時帶動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

2022年上半年,全縣柑桔種植總面積9.15萬畝、掛果7.12萬畝,總產量20.33萬噸,產值13.94億元。

葡萄進入大市場

夏日的陽光里,賓川縣宏源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2000多畝葡萄核心生產基地內,一排排Y型葡萄架下掛滿沉甸甸的果實,每一串葡萄都帶有一張二維碼小紙片,“身份證”溯源功能為優質產品保駕護航,“陽光玫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供不應求。

近年來,賓川縣通過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培育農產品品牌,建立源頭可控制、過程有監管、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的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賓川葡萄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在雞足山鎮甸頭村,種植戶宋朝建為葡萄園里的新品種“妮娜皇后”鋪上反光膜、拉起防鳥網。去年,宋朝建和邱學梅夫婦試種了3畝,今年第一次掛果,還在摸索種植技術。夫妻倆信心滿滿,通過枝條嫁接又育了3畝苗。試種成功后,每畝葡萄年產值可達十幾萬元。

賓川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家祥介紹,20世紀80年代,賓川縣出現了以“巨峰”為代表的少量葡萄種植。2002年,壩區開始了以“紅提”為主的葡萄種植。2005年至2006年,賓川縣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進“克瑞森”“優無核”“維多利亞”“無核白雞心”等葡萄品種,規模化種植葡萄1.6萬余畝。隨著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2022年全縣葡萄種植面積17.26萬畝,“紅提”減少到60%左右,“克瑞森”約占20%、“陽光玫瑰”約占10%,出現了“深紅無核”“妮娜皇后”等高端產品,實現了品種多元化發展。

在種植模式上,賓川葡萄經歷了單籬架栽培—單籬雙臂—Y型架的變化過程,通過單幅連棚降密提質促早熟技術、標準化生產、延遲栽培、二茬果生產、自壓滴灌節水節肥,以及果穗套袋、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葡萄綠色綜合防治技術等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成本逐年下降,品質逐年提升。

2022年上半年,全縣葡萄種植面積17.29萬畝,掛果16.31萬畝,總產量1.08萬噸,產值1.59億元,涵蓋早、中、晚熟10多個品種,葡萄銷售期達100多天。葡萄產業已成為賓川產業鏈最完整、農民受益最多、發展潛力最好的農業主導產業之一,賓川縣成為全國最大的縣級早熟優質鮮食葡萄生產基地。

支部建到產業鏈

近年來,聚焦打造“綠色食品牌”,賓川縣將做大做強水果產業貫穿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始終,發揮黨組織引領推動產業發展的作用。通過黨建鏈、產業鏈、服務鏈“三鏈”融合發展,把組織聚在產業鏈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示范在產業鏈上,將黨建引領貫穿于產業發展建設、生產、服務、銷售全過程,有效推動水果產業的蓬勃發展。

蔡甸村是賓川縣金牛鎮東北角的一個自然村。2009年,該村16戶農戶成立賓川縣宏源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至今已發展到1000余戶農戶、14個合作農場、2個農業企業。通過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合作農場+農戶”的組織形式,帶動小農戶進入大市場,該村走出一條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路子。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萬元。

在黨支部帶領下,合作社在條件成熟的自然村建立合作農場,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農場,合作農場再用土地與合作社入股并占股50%;合作社帶技術資金、生產管理團隊入股,占股50%。土地集中連片實行規模生產經營,資金、技術、人才、土地有機結合,極大促進了小農戶銜接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在推動小農戶發展與現代產業發展的探索中,賓川縣將農戶組織起來,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保底分紅、利潤返還等形式,走多樣化聯合與合作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推動小農戶與適度規模經營相銜接,實現小農戶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大力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對小農戶的服務覆蓋率。涌現出萂村“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蔡甸村“黨支部+合作農場+托管”模式等一批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經驗案例,并在賓川縣內積極推廣,有效助推水果產業規模化、組織化,形成全縣優質水果產業抱團發展新格局。

賓川縣委組織部將賓川縣創建“抓黨建促綠色產業振興樣板區”項目列為黨建重點項目積極推進,縣委、縣政府積極爭創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并已通過公示。

賓川縣農業農村局抓實“賓川田園黨建”品牌建設,組建7個專家組、89個專業服務隊,加快推進賓川高原特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賓居鎮石馬村黨總支探索建立“五星級黨員示范果園”,把黨員示范崗、先鋒模范崗設到柑桔園里,由黨員致富能人牽頭,每一名黨員致富能人聯系帶動5至10戶農戶發展柑桔產業,對農戶開展“一對一、手把手”跟蹤輔導。

在賓川縣水果產業發展中,從黨政機關干部到村組干部再到農村黨員,耕耘在基層一線,讓黨徽閃耀在田野上,以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2021年,全縣共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合作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1037個,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建基地帶農戶”“專業合作社建基地帶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合作農場帶農戶”等多種模式,有效帶動全縣7萬多戶農戶通過發展水果種植實現增收致富。

與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中國柑桔研究所等省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7個,形成“專家帶科技人員,科技人員帶企業,企業帶農戶”三帶模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4000余人、農業經紀人5000余人、水果產業工人1000余人。

水利潤澤山頭綠

賓川縣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黨的十八大以來,賓川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搶抓“興滇潤水”歷史機遇,大興水利建設,實施了海稍水庫擴建、魯地拉提水等29個重大水利項目,建成“引洱入賓”跨流域調水工程及引、輸水干渠711公里,形成了以“引洱入賓”工程為龍頭,中小型水庫、壩塘、水窖為輔助,干支渠為骨架,節水滴管為末梢的高效水網,建成了西水東調、南水北輸、東水西送的多水源聯合調度的大水利網絡。

近10年來,賓川縣先后籌資110億元投入到“三水”(水源、水網、高效節水)建設中,特別是2020年以來,先后啟動實施87.06億元的水利項目工程,以新建水源工程、飲水安全保障、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治理等為重點,通過外引內連、擴容、除險加固、新建工程等方式,抓實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滇中引水和魯地拉水庫提水工程的實施,形成洱海補水、本區蓄水、金沙江提水的三水供調格局。

經過10多年發展,賓川縣大型灌區骨干渠系水網不斷完善,通過大力推廣以自壓滴灌為重點的高效節水灌溉措施,積極探索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用好國家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的補助政策,引入社會化資本18家參與水利建設,全縣先后投資3.84億元,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3.6萬畝,其中有20萬畝屬于山坡地。賓川縣委、縣政府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突破口,推進高效節水農業,在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建立了社會資本參與、群眾全程參與、初始水權分配、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水權交易、節水獎懲約束、工程運行管護“七項機制”,探索出用水合作社集中管理、種植大戶自建自管、大戶與群眾合作三種用水模式。

在雞足山鎮甸頭村,“紅提”種植戶曾云向記者展示在智能閘閥上刷卡取水的過程。曾云表示,自家地里的節水裝置每畝約投資2000元,水表就裝在園子邊,用水量一目了然,通過手機就能繳費。

據悉,賓川縣潤民灌溉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于2015年成立,實施規模化、標準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探索農業灌溉物業化管理新樣本。目前,合作社灌溉服務面積11.19萬畝,已覆蓋5個鄉鎮11800多戶,2021年以來累計向農戶供水2700萬立方米。

潤民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韓仕標介紹,合作社成立水權交易中心,發放水權證2000多本,建立水權初始分配和交易機制,有效激勵節水。根據不同作物核定每畝水方量,用水戶憑證配水、按方收費,先交費、后用水,農戶之間可通過自由議價有償轉讓剩余水量,或是由水權交易中心進行回購。“實施半年多以來,已有30戶用水戶參與交易,有效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和效益。”韓仕標說,灌區水費收取率達100%,灌溉水利用系數增至0.90,項目區新增葡萄、柑桔、石榴等高效經濟作物3.12萬畝,實現年產值6.24億元。

通過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措施,積極探索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用好國家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的補助政策,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原則,引入社會化資本18家參與水利建設,推廣以自壓滴灌為重點的高效節水灌溉措施,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4.7萬畝。

通過引好水、管好水、用好水三個環節,全縣以葡萄、柑桔為主的高原特色產業區域、規模、效益日益彰顯,年供水能力達到1.73億立方米,全縣水利化程度達到83.2%。賓川縣成為我省第一個“國家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和全國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先后被列為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全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重點縣和農田水利改革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示范區,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

精深加工產業興

2007年,賓川縣農產品經紀人張冬梅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成立云南省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賓川冬梅蔬菜水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理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型無毒農資,帶動當地農戶改變傳統種植理念。經過多年的發展,合作社成員已達500多戶,帶動農戶2萬余戶,擁有出口水果備案基地6839畝,輻射帶動周邊2萬多畝的水果種植。基地生產的水果遠銷東南亞各國,在國內供往大中城市各大商超。

2011年,張冬梅成立賓川縣賓杰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引進第一條新型無污染可回收的塑料筐水果包裝箱生產線,開啟了賓川縣水果精品化包裝的篇章。目前,該公司共有17條塑筐線,年產量約240萬件。

2020年,大理云臻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賓川縣工業園區綜合加工片區注冊成立,目前在建年加工10萬噸柑桔智能化分級包裝和冷鏈物流中心項目,將實現柑桔分選自動化入料、光電化分級、內部糖酸檢測、自動定量裝箱和氣調保鮮,促進賓川柑桔產業提質增效,并帶動包裝、交通、物流、電商多行業發展,精準助力賓川鄉村產業振興。

今年3月,賓川縣賓杰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57億元、年加工20萬噸高原特色水果精深加工流通生產線已建成投產,以“公司+合作社”聯動運營,形成了種植、分揀、包裝加工、冷藏、倉儲、運輸、銷售的現代化農產品產業鏈,并根據當地柑桔、葡萄、石榴不同的成熟采收期實現全年不斷季生產,大大提高冷庫使用率。公司經理鄭杰介紹:“冷庫采用先進保鮮技術,冷藏水果鮮度大幅提升,保鮮期從以前的20天延長至60天,延長水果售賣周期,實現水果錯時、錯季銷售,幫助果農果商增收。”在商品化精深分選區,通過現代智能化分揀,分選線可根據果型大小、表皮花斑、糖度等進行標準化分選,助力賓川水果走向高端市場。

鄭杰說:“冷鏈、分選線的建立依托外部資源,得益于整個縣的產業結構調整。”隨著交通物流發展,賓川縣逐漸成為滇西水果集散地,公司也與各地越來越多的客商建立合作,產自麗江市永勝縣、大理州鶴慶縣、臨滄市鳳慶縣甚至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的水果都有運輸至此加工的。“柑桔每天吞吐量200多噸,葡萄進入高峰期每天入庫3至4萬件,可實現一天一夜1000公里的輻射范圍。”鄭杰說。

“十四五”期間,賓川縣重點推進水果精深加工和分揀、包裝、倉儲及冷鏈物流業,目前全縣建成水果分級打蠟生產線15條、物流倉儲100座、冷庫830座42萬立方米,泡沫箱、塑料筐加工企業16家、生產線96條,2021年全縣水果產業加工產值達95.76億元。

關鍵詞 云南省賓川 綠色食品牌 農業產業化 大理州鶴慶縣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