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云南省劍川:安居啟航新生活

2011年劍川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0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5元。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6.5億元,年均增長15.26%,是2011年的4.14倍;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186元,年均增長8.71%,是2011年的2.3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十年砥礪奮進,劍川在持續奮進中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城鄉日新月異,產業紅火興旺,生態和諧宜居,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今天的劍川正徐徐展開發展的美景,繪制更加美麗的宏圖。

安居

啟航新生活

劍川縣老君山鎮新和村彝族社小組長楊福才沒有想到,自己和村里的彝族群眾可以搬進整潔漂亮的小洋房,過上幸福好日子。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前,新和村彝族群眾世代分散居住在海拔3200米的老君山畜牧場、雞腳箐、卓瑪、八連丫口等9個山頭、8個山箐中,過著“趕羊放牧杈杈房,火塘洋芋麻衣裳”的生活。2016年,新和村被列入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計劃。楊福才每天來回奔波在老君山的山箐中動員群眾搬遷。歷時整整3年,經過11次選址,86戶323名彝族群眾全部搬出大山,住進索瑪新村搬遷點。搬遷后,村民住進漂亮的小洋樓,人居環境美麗宜人。孩子們步行就能到學校,村民去鎮上也只需要幾分鐘的路程。老君山鎮的菌種廠、羊肚菌種植基地、藤編廠、制香廠等多家企業優先錄用易地扶貧搬遷點居民,彝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村民們開始學習種植附加值比較高的林下經濟作物,每戶每年僅采菌一項就能增收10000多元。

如今,索瑪新村搬遷點被叫作“索瑪小鎮”,它不僅成為小鎮群眾休憩的美好港灣,更成為網紅打卡點,見證了彝族群眾由貧困走向致富的美好。

從2012年起,劍川縣開工建設廉租房500套、公租房280套,發放租賃補貼158萬元,解決了1112戶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隨后,又不斷推進廉租房、公租房建設力度,配套基礎設施,推進騰龍民族商貿城建設,加快商品住房建設力度,有效地改善了群眾居住環境。西門社區的無房群眾楊大姐一家于2015年搬進縣城廉租房,她在農貿市場賣菜,丈夫在工地干活,孩子正在讀初中,一家人對生活充滿期待。同時,城鎮居民也在不斷優化美化居住庭院。走進每戶庭院,只見庭院整潔,花木繁茂,窗明幾凈。劍川縣金華鎮西門社區的居民楊正祥每天都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凈凈,她家開設客棧多年,一直以優雅干凈的環境贏得新老住客的好評。

如今,隨著劍川老舊小區改造、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等快速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等工作的持續深入,使劍川居民的美好生活可期可盼。

樂業

夯實致富路

產業興旺,致富有望。劍川縣堅持把發展產業放在經濟發展首要位置,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為群眾鋪出一條條致富道路。

以劍川木雕為代表的手工業經濟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家級非遺項目(劍川木雕)代表性傳承人段四興每年都會在劍川興藝古典木雕家具廠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活動,儲蓄木雕人才,傳承木雕技藝。在他的家具廠旁,一座一進兩院的白族特色院落正在拔地而起,這是段四興正在打造的木雕博物館。“木雕博物館將完整展出劍川木雕的四大品類作品,希望成為外界了解劍川木雕的一個窗口。”在段四興等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劍川木雕工匠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小刻刀正發揮越來越大的經濟帶動作用。

以“高寒冷涼”為顯著特色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向好。在劍川縣老君山鎮富樂村產業基地,員工正在管理蘋果苗,這里將會成為劍川縣優質蘋果規范化種植及種養循環一體化產業園的主要基地;在劍川縣金華鎮高海拔冷涼山區慶華村,農戶在完成傳統的馬鈴薯種植外,還種下了季差蔬菜,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近年來,劍川縣依據獨特的氣候優勢、土地優勢、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全縣農業呈現“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的鮮明特點。

以沙溪古鎮為核心輻射帶動的旅游業蓄勢待發。到沙溪,能享受寧靜、感受到古樸,看美麗田園風光、尋悠悠古道足跡……沙溪帶給游客心靈慰藉。作為劍川縣名山之下的名鎮,沙溪是正在備選國家級AAAAA級旅游景區的沙溪—石寶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劍川縣結合沙溪特色小鎮創建和沙溪七個傳統村落連片示范等項目,統籌推進大沙溪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助力鄉村振興落地見效,初步形成以寺登為中心、壩區村落為輻射、山區村落為補充的沙溪鎮“一鎮帶七村”全域旅游格局,形成獨具魅力、特色鮮明、競爭力強、文化內涵高的精品旅游景區。

在旅游業發展中,劍川縣聚焦“歷史文化名城樣板、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區”發展定位,積極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資源,實施“文化+旅游”工程,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啟動“雕刻時光·靜享劍川”品牌策劃營銷,旅游產業市場化邁出實質性步伐,沙溪—石寶山景區納入云南省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創建備選名單,劍川千獅山(滿賢林)景區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劍川木雕藝術小鎮創建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沙溪被認定為省級旅游度假區。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一期項目整體通過國家驗收并試運營。2021年,全縣共接待海內外游客50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16%,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52.4億元、比上年增長2.88%。

產業的蓬勃發展,讓劍川群眾能守業、樂業、興業,收獲財富的同時,創業者也收獲了幸福的生活。

生態

擘畫“青綠圖”

8月的劍川,劍湖綠波微漾,金華山青峰聳立,湖光山色,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劍湖是云南重要的高原濕地之一,是劍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持劍湖良好的生態環境,劍川縣多措并舉為劍湖生態保駕護航。加強封湖禁漁,每年的4月1日至7月31日為劍湖封湖禁漁期,倡導劍湖周邊船只統一停放管理,并給予每艘船一次性600元補助。狠抓項目建設,建立劍湖保護“十四五”規劃項目庫,以項目為抓手,為劍湖保護治理及水質提升打牢“硬件”基礎。目前,項目庫共儲備48個項目,其中在建6個。強化退塘還濕(湖),以自然修復為主,在主要河口、溝渠、湖濱帶內構建兼具污染物去除功能、生態功能及景觀功能的濕地處理單元,形成湖濱外源污染攔截帶。籌建專家工作站,與北京師范大學、云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合作,引進先進科研技術力量,開展長時間序列科研基礎觀測研究、保護治理和發展戰略等科研工作,為劍湖保護治理提供科學決策支撐。

如今的劍湖是我國西部候鳥遷徙通道上一個主要過境集結點,也是候鳥“加油站”,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鳥到此停歇越冬。2018年科學考察結果中已發現鳥類149種、魚類22種、兩棲動物13種、爬行類16種、昆蟲117種和維管束植物456種,其中珍稀保護鳥類有黑鸛、銅翅水雉、灰鶴、彩鹮、白琵鷺、鉗嘴鸛等。

劍湖良好生態的保持得益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扎實推進。

劍川縣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抓緊抓實,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建設美麗幸福新劍川。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生態建設作為科學發展的主要途徑,加強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搞好環境保護,大力實施青山綠水計劃,扎實推進‘七彩云南保護’行動計劃和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啟動實施以濕地公園建設、流域綜合治理、周邊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庫區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劍湖濕地保護項目。”

目標堅定,執行堅決,成效顯著。經過10年持續推進,截至2021年底,劍川舉全縣之力打響的劍湖保護治理及水質提升攻堅戰成效明顯:全面啟動環湖截污主干管和劍湖周邊17個行政村村級污水支管建設,鋪設污水管網151.1千米,縣城污水處理廠擴容提標改造項目和甸南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入尾聲,完成劍湖周邊魚塘退塘還濕588.5畝。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初見成效,劍湖生物多樣性鳥類主題博物館參加COP15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主題宣傳展。全省林長制試點工作扎實推進,連續六年未發生較大森林火災。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連續保持穩定,全縣森林覆蓋率74.5%,縣城空氣質量優良率100%。河長制有效落實,林長制全面推開,重點生態功能區作用進一步發揮,綠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鮮明。

劍川以扎實而周密的舉措保護山水草木,以科學而嚴謹的態度建設宜居和諧的美好環境,劍川大地正在綠起來、美起來。

黨建

開拓新氣象

2012年以來,劍川縣先后創新開展月度考核評價機制、黨員“競認制”、組織委員專項考核等工作機制,實行“互聯同創共建”“黨建示范帶+紅旗責任區+黨員先鋒崗”“黨建+家門口服務”等黨建模式,組建“黨員攻堅突擊隊”“黨員先鋒隊”“脫貧攻堅‘藍馬甲’”,成功打造劍湖流域“一圈一帶”生態文明黨建示范帶、“黨建+園林縣城、文明城市、衛生縣城創建”示范責任區,以“目標計劃+項目管理+日常督查巡查+痕跡管理+綜合評價+特色亮點”黨建考核模式全面推廣實施,高位推動“大理之問”大討論活動、“書記院壩(樓宇)協商會”“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干部規劃家鄉行動”,出臺《關于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六條措施》,引領黨員干部頂在前面、干在難處,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4000多人積極投身基層工作一線,各項攻堅工作在黨的領導下高效推進、成效顯著。

“十三五”期間,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劍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各項經濟指標穩中快進、穩中向好,被省委、省政府通報表揚為2018年度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先進縣,2018年、2019年州對縣綜合考評位列全州縣(市)第一位、第二位。2020年5月16日,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共實現4個貧困鄉鎮和46個貧困村脫貧出列,建檔立卡貧困戶7334戶30089人退出。深入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和“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年”活動,鶴劍蘭高速、劍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工程等項目有力有序推進,桃源水庫、大蘭鐵路等重大項目取得新進展,引進桂林萬城公司、廣東奧園文旅集團、云南皇氏來思爾乳業等企業到劍川投資興業,投資服務環境不斷優化。發展質量有效提升,以穩煙、強藥、優薯、增畜為主導、“興藝、活旅”為特色的“4+2”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先后認證“三品一標”79個,新型經營主體總數達548家。工業園區入園企業129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9家,限上企業28家。旅游社會總收入從2012年的11.2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50.96億元。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城市、省級雙擁先進縣,被命名為云南省首批美麗縣城,被列為2021年—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沙溪特色小鎮入選全國十一個最美小鎮之一,被省政府命名為云南省特色小鎮,甸南鎮龍門村被表彰為全國文明村。

執紀

鑄牢壓艙石

2012年以來,劍川縣始終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州黨委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部署要求,堅定不移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堅決維護黨章黨規黨紀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堅定不移糾正“四風”,堅決扛起“兩個維護”政治責任,不斷凈化黨內政治生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持續深入推進,為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紀律和作風保障。

主體責任有效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連續開展作風建設提升年、干部思想作風大整治大提升活動,在全縣范圍內持續開展干部作風整治活動,強化作風攻堅,為全縣脫貧攻堅、重點項目、美麗縣城、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紀律和作風保障。始終堅持把從嚴選用和監督管理干部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嚴肅組織紀律,嚴把選人用人關,切實抓好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探索完善容錯糾錯機制,鼓勵擔當作為,激發干事創業熱情。突出政治監督,穩步推進巡察工作。緊盯“三個聚焦”監督重點,與時俱進深化政治巡察,實現巡察全覆蓋目標。堅持以集中檢查和日常監督檢查相結合,不斷強化監督檢查工作力度,堅持抓早抓小,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不斷增強,注重紀法銜接,強化監督制約,信訪舉報實現“信、訪、網、電”四位一體,走上“日清、周轉、月報、季結”軌道,監督執紀持續深化,警示震懾作用不斷彰顯。

“河流如川,山形如劍,故名劍川。”這是《云南省劍川縣地名志》中對“劍川”名稱來歷的解釋,這很好地彰顯了劍川縣獨特的山水風光迷人魅力。賞美麗山水,憶悠久歷史,可以透過海門口遺址的層層泥土看到,5300多年前在劍湖邊詩意棲居的“劍湖人”開創了云南“青銅文明”和“耕作文明”的先河。由古至今,經過5300多年寒暑更替,今天的劍川人正憑借其秀美的風光、燦爛的歷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風情等豐富的資源為加速發展平臺,努力建設美麗幸福新劍川。

關鍵詞 云南省劍川 監督制約 信訪舉報 兩個維護 干部規劃家鄉行動

熱門資訊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