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深度報道 > 正文

用實際行動保護洱海——記大理古生村村民何利成

9月的大理,陣雨后的陽光依舊灼熱。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委會古生村周邊一望無際的田野里,隨風起伏的稻浪已揚花抽穗,登上村口的觀景臺就能看到一幅“黨旗+和平鴿”的彩色稻田圖案。“立秋后高溫多雨,非常適合水稻開花灌漿,又是一個豐收年!”承包稻田種植管理的古生村村民何利成高興地說,“今年5月,在云南農墾集團的精心策劃和設計公司的現場指導下,我帶領20多名工人,用6天時間在22畝稻田里種下了一面黨旗和兩只和平鴿的彩色圖案。我們想告訴總書記,7年來,我們牢記囑托,一直在用實際行動保護洱海。洱海的水一年比一年清,我們古生村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去年我寫了入黨申請書,成為入黨積極分子。”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大理親臨古生村,在何利成家門口與他親切握手交談。7年過去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仍深深印在何利成的腦海里,“總書記那么和藹可親,他笑起來那么親切,像春天般溫暖。”

這些年,到古生村參觀的游客多了起來,何利成中止了魚塘的承包,回家專心經營客棧。這期間,洱海實施了環湖截污工程、客棧關停、“三線”劃定、生態廊道建設等保護措施。“生態廊道修好后,周邊環境更加秀美,村民們保護洱海的勁頭更足了。”何利成說。

2021年,云南農墾集團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入駐古生村,建設農業綠色有機種植基地,何利成應聘成為古生片區管理員。同年11月,公司將種植環節全部承包,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繼續發展生態種植。何利成承包了580畝土地,嚴格按照公司綠色有機種植要求輪種水稻、油菜,種出來的有機稻市場價比傳統水稻高了很多。

2022年2月,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與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共同成立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團隊為核心,組織全國20多家單位、200多位科技人員開展聯合攻關,通過對農田面源污染研究,創建作物增值、污染防控和農民增收協同的“大理模式”,打造流域農業綠色發展國家樣板。何利成拿出150畝承包地提供給研究院下設的“古生村科技小院”作為試驗田,他還被聘請為科技小院的校外導師,成了一名“泥腿子”教授。

何利成一家經營了多年的客棧也于今年5月整體出租給張福鎖院士,作為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辦公用房。“能把張福鎖院士團隊留下來,解決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問題,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要和張院士一起,把洱海保護的故事一代一代講下去。”

關鍵詞 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委會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大理古生村 保護洱海 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

熱門資訊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