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云南省宣威:七大項目綜合整治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去年以來,宣威市水環境綜合整治正式啟動,這是宣威市最大的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項目。宣威市境內的東河和西河,是北盤江流域內的河流。而北盤江是珠江流域西江上游紅水河的大支流,它的水質保護,對珠江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削減污染物入河量,改善北盤江水質,確保北盤江水質穩定達標,補齊城鎮污水垃圾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短板,不僅有利于改善周邊城市人居環境,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

宣威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由中鐵建設集團承建,為了保質保量做好這個生態改造和治理項目,中鐵建設集團積極履行央企責任,為當地著力打造生態治理標桿和名片工程。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一些工程已經進入市民生活,成為宣威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元素。

七大項目綜合整治

宣威市處于東山腳下的壩區,地勢相對低洼,境內的偏橋水庫至萬家口子一帶,是北盤江的主要源頭流域之一。這里的河水從南往北流經人口密集的市區,污染十分嚴重。據國控監測點多次監測抽查,均為劣Ⅴ類水質。削減這一帶的污染物入河量,不僅能改善北盤江水質,同時能提升城市周邊的人居環境,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2021年7月,宣威市正式啟動北盤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項目總投資23.97億元,采用BOT模式,包含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城鎮垃圾收運處置、河道防洪清淤、河道景觀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生態濕地公園建設、水環境物聯網建設等7項工程。遵循依山就勢、分片收處、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通過對北盤江(偏橋水庫—萬家口子段)流域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等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將區域水體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90%以上,恢復河湖生態環境,保障飲用水源安全。

工程由中鐵建重慶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實施PPP項目,開展管網建設,實施雨污分流,新建污水處理廠,加大污水處理力度,對垃圾進行集中收集轉運處理,從源頭上斬斷污染源。

“我們要將工程打造成為生態治理標桿項目。”中鐵建設宣威環境治理項目負責人說。

以前,環東、環西8.4公里長的路段,因為周邊地勢較高的原因,城區積水非常嚴重。中鐵建設項目技術員介紹,宣威市區有東、西兩條河,流經人口密集區,交匯后流入北盤江。近年來,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南至板橋街道,北至來賓街道都是主城區。由于基礎設施滯后,宣威城市中心雨季容易積水,雨污混雜,排水不暢。改造中溝和邊溝之后,中心城區的污水能得到有效收集,經過分流、處理之后的水再匯入北盤江,使城區排水不暢的情況大為改觀。

織密管網擒住“污龍”

污水管網工程是截污的關鍵性工程,只有管網通暢,污水才能做到應收盡收。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宣威市中心的振興街,看到雨污分流的地下管網已鋪設完畢。

振興街工程今年3月底開工,道路長約3.9公里,鋪設管網9.3公里。功能各異的雨污管道就隱藏在路面下,它們與其他街道、小區管道聯網后,將成為守護這個城市水環境的“地下衛士”之一。

振興街的雨污管網工程,只是整個城市管網建設的一個縮影。

隨著經濟發展提速和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宣威市2007年建成一個3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2022年又投資3.1億元將其擴容至6萬立方米,但仍然無法滿足宣威市污水處理需求。該項目新建地下污水處理廠一座,日處理量4萬立方米。這是全市第一個全地下式的污水處理廠,地面是公園,地下是污水處理廠。

即使經過擴容,污水處理仍然跟不上城市發展步伐。目前宣威市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達8萬立方米,考慮到城市進一步發展產生的增量,這一數目將會更大。“只有建成完善的雨污分流管網系統,才能實現雨污分流,對污水更好地收集、處理,從而實現削減污染物的目標。”中鐵建設項目負責人楊德良說。

宣威市建設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因此誕生。按照設計要求,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將建設污水處理廠3座,涉及主城區及鳳凰來賓組團、龍場組團多個鄉鎮。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位于主城區的第二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4萬立方米,輻射宣威市中心城區以及西南片區,總服務面積約13.48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14萬人。其余污水處理廠規模為6500立方米,服務人口約10.1萬人。

在完善城區及鄉鎮污水收集系統建設中,新建雨污水管網共計156公里,涉及主城區9個街道及1個鄉鎮,服務人口約20余萬人。目前,已完成95公里,預計明年7月整個工程完工。通過建設管網,收集生活污水,實施雨污分流,從南到北,經處理后使河水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

“之前,宣威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只能達到6萬立方米,適應不了城市發展的要求。”楊德良說,經過這一輪建設后將能基本解決這一問題了。

垃圾處理生態環保

管網建設是整個水環境綜合整治的第一步。從源頭管控垃圾,才是治污的關鍵點所在。早在2004年,宣威就規劃建設了一個垃圾填埋場,由于城市發展太快,人口大幅增加,垃圾填埋場早就超負荷,而且滲漏液已成為新的污染隱患。加之2020年后不再審批建設垃圾填埋場,如何才能更好地處理每天產生的大量垃圾?

為了配套城市發展,妥善處理垃圾問題,2018年,宣威市建成一個垃圾發電廠,設計能力為日處理垃圾500噸,但由于垃圾收集等客觀原因,發電廠一直處于不飽和運行。如今,在這一輪環境綜合整治中,在重要集鎮、鄉村建立垃圾收集轉運站,把垃圾用分類收集箱收集后,就地進行壓縮打包,運往垃圾發電廠進行處理。同時,通過物聯網信息將把各站點的垃圾收集轉運信息聯系起來,能適時掌握垃圾的進出情況和污水處理情況。這一鏈條的打通,不但改善了城鎮衛生狀況,還為發電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真正變廢為寶,一舉兩得。

按照建設計劃,中鐵建設城鎮垃圾收運處置工程將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廠1座,運營期為18年。初期設計建設規模為每天處理100噸,總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設計采用HEWAO高效濕式氧化技術,快速、徹底實現廚余垃圾的液化和酸化。與傳統技術相比,不僅占地面積小、環境影響小,而且能高效率地處理以往難以處理的有機廢棄物,同時系統電耗可降低60%以上。

項目建設垃圾轉運站14座,覆蓋城區所有的街道社區和部分鄉鎮。服務對象包括西寧、雙龍、來賓、宛水、復興、豐華、鳳凰、虹橋、板橋9個街道和落水、龍潭、龍場、西澤、倘塘5個鄉鎮。中鐵建設工程主要以收集和轉運各鄉鎮生活垃圾為目的,實現保護環境目標。

到目前為止,落水鎮等5座垃圾轉運站主體已經建成,正在安裝設備,計劃于10月上旬移交,其余9座正在建設中。

“由于措施有力,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項目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現階段的重要工作是建設好管網,實現污水的收集、處理;搞好垃圾轉運站建設,盡早實現垃圾的收集、轉運、處理;搞好河道的疏浚和景觀建設,讓城市環境盡快變美。”

河道新景扮美家園

在管網鋪設和垃圾處理兩個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河道清淤、景觀建設同步進行并展露芳容。

去年10月底,中鐵建設啟動建設拾光公園景觀工程,今年2月19日已初具雛形,隨后成為全市市政工程重點項目的觀摩點。

拾光公園建設園林面積4.5萬平方米,建設配套河濱路535米,屬于河道景觀工程的主體工程,河道綠化寬度50到100米。建設生態河堤1.259公里,疏浚河道19.1萬立方米;結合河段特點,以宣威生態畫廊為主題設計建設,建成集健康養生、生態旅游、運動休閑、生態環保、交通便利于一體的濱水景觀帶,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典范地區。在北盤江的錢屯水庫至環城北路段,打造7.34公里的河濱景觀段;在市中心城區的北盤江、下關沖小河、費家沖河、城西河兩側濱水綠化工程范圍內進行海綿城市建設,設計總面積為120萬平方米;建設月牙湖濕地生態公園,打造一江兩岸生態凈化涵養帶,為宣威市提供優良的生態空間。

河堤護坡采用“格賓石籠護腳+蜂巢約束系統”設計,既能適應植物生長,又具備了抗擊洪水沖刷的特性;河底淤泥采用脫水固化技術,不僅增強了淤泥的強度,還能用在綠化種植上。

“以前,這里河堤長滿雜草,沒有一片平地。”熱愛跳舞的李大媽興奮地說,“現在好了,這里不但變成了有花有樹、有河有橋的大公園,還有寬敞的空間,可以容納好幾組人同時跳舞。晚上還有彩燈,跳起來的感覺真是太好了。”

年輕的李小姐是來走訪親戚的。她說:“宣威是煤炭多的地方,在印象里,總覺得又灰又黑,城市衛生條件很差。但這次來,真是讓我太意外了,一轉眼,宣威就變得這么漂亮了。”

經過一個夏季雨水的滋潤,拾光公園樹更綠了,花更艷了。前來鍛煉、散步、休閑的市民更多了。這里,已經成了人們記住鄉愁的心靈家園。

關鍵詞 云南省宣威 中鐵建設集團 宣威水環境綜合整治 水質凈化 生態修復 海綿城市建設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