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晉寧區沙堤村滇池湖畔旁的千畝稻田綠意盎然,宮崎駿的稻田火車正駛向現實,吸引了不少游人打卡。今年以來,這個百年漁村盤活“三資”,聯農、帶農、富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植入旅游業態推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村企共興共贏的鄉村振興之路。
8月14日14時,都市時報“在昆明·看鄉村新畫卷”主題直播走進晉寧區沙堤村,在主播的帶領下,看稻浪漪漣,賞色彩家園,坐稻田火車。直播近1個小時,都市時報直播平臺吸引了25.61萬人次觀看,點贊總數超過17萬次,上百人參與討論。
重點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業
一艘艘鐵船停靠在岸邊,刷著防水黑漆,印著號碼。“早些年家家戶戶都是靠捕魚為生的,在2019年以前,每年也只能捕一兩個月,只能算半個漁民了。”沙堤村村民“老猴”說。沙堤村隸屬晉寧區晉城街道,全村8個自然村和11個村民小組。這里曾以捕魚為業,由于近年來滇池流域禁漁及水環境治理政策的實施,沙堤村便改變發展方向,依靠北鄰滇池,鄰近七彩云南的地理優勢,讓鄉村特色旅游業成為沙堤村的重點發展方向。
世世代代在沙堤村生活的漁民們,習慣了“靠海吃海”的日子。隨著時代發展,他們的生活從水里到岸上,漁船也從柴油發動機變成了人力帆船,且一年只有一個月的打魚期。
“除了捕魚,因為鄰近滇池,我們發現村里的土地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土壤肥沃,大棚花卉和蔬菜很好種植。”村民李良說。
大棚蔬菜和花卉對環境的影響較大,2018年,沙堤村拆除了60畝蔬菜大棚,搞起了恢復傳統水稻種植的試點。2019年,沙堤村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在稻田里種下了體現愛國主題的彩色水稻,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打響了鄉村旅游的名氣。2020年底,村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油菜、水稻等生態農作物,實現一產和三產有機結合。
“2000余畝蔬菜大棚全部拆除,我們也因此成了晉寧滇池沿岸第一個拆除大棚的村子。”云南沙堤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CEO兼總經理介紹。近年來,沙堤村委會積極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業,在環湖路兩側的田地里種植油菜、小麥等農作物,種植業成了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在800畝稻田間將稻草與藝術結合,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增收的同時,還可以讓游客體驗回歸農田的樂趣。
游客涌入提高了村民收入
現在的沙堤村,流水潺潺,若不是村口的環湖路,真會讓人覺得已然置身于江南水鄉。孩童在蓮池邊玩耍嬉戲,車走水泥路,人行木棧道。在鳥語花香的環境中沿路前行,經過連片的荷塘,穿過彎曲的景觀棧道,觀看用稻草與藝術結合的稻草人、牧童、動物,還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網紅打卡點——綠皮小火車。
“坐在家門口,咱就可以把錢賺。”沙堤村的村民們在岸上也找到了一條發展之路。今年,沙堤村委會余家溝村小組成為晉寧區鄉村振興示范點,引進綠皮火車車廂,在田野間筑起了一個“旅游夢”。村民們一個接一個開起了小賣部,鄉村飯館也一家接一家陸續開業。
今年,云南省首個村投公司在沙堤村組建,村投公司將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運營模式,有效盤活農村的山水林田湖地等閑置資源資產,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種植業和旅游業,打造別具一格的特色風情鄉村。
沙堤村充分應用土地延包30年試點成果,晉寧區村投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實現了土地集約化生產,完善了生產設施、基礎設施,把先進科技、運營模式引入沙堤村,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解決了村民就業,村民參與鄉村振興活力充足。
今年夏天,村委會組織村民在千畝稻田里開展溝渠修整和薅草工作。“組織村民在家門口工作,為老百姓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沙堤村黨總支副書記鄭韜介紹,“自從沙堤村土地流轉,臨湖一側種植水稻以后,滇池的水也慢慢變清了,濕地里很多以前見不到的鳥類也漸漸多起來,生態修復的作用比較明顯。”在滇池邊,村集體流轉了約2580畝土地交由村投公司統一運營管理,每年可為村民帶來約1350萬元的保底收入,同時綠色鄉村旅游和屬地就近再就業也為村民帶來收入。
“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打算開家民宿。”談起之后的發展,村民們紛紛說起,游客大量涌入,村民每天的收入都比以前更加可觀,他們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各種適合旅游的功能性場所,在家里當起了“掌柜的”。
太陽西下,傍晚的沙堤村依舊熱鬧,游客們熙熙攘攘,他們游玩、研學,感嘆著沙堤村的變化。村口的老人,正跟嬉鬧的孩子們講述著當年捕魚的故事……如今的沙堤村,仍保留了漁村的美好,漁民懷念著水里的生活,也站在岸邊開啟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