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維摩鄉幕菲勒片區,只見2500畝黃金油桃林枝葉繁茂,郁郁蔥蔥。桃林主人李彩標站在坡上,看著無盡的綠意向遠處綿延,心情格外好。“別看現在是一片綠色海洋,幾年前可是一片荒山禿嶺。讓荒山變為綠山,我們費了不少心血。”他說。“九分石頭半分土,還有半分露露頭”,是幾年前幕菲勒的真實寫照,土地貧瘠、山大石頭多,嚴重的石漠化讓這里幾乎寸草不生。“剛來到這里時,完全看不到綠色,環境不好,氣候惡劣。”李彩標告訴記者,要在這片土地上種植桃樹,發展產業,難度可想而知。
說干就干。2017年,當地黨委、政府引進專業團隊,和李彩標的公司按照“科研+企業+農戶”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嘗試種植桃樹,探索石漠化種植技術。“第一年種上小苗,沒想到第二年就掛果了!”李彩標欣喜不已。
除了石漠化,還有惡劣的天氣。這幾年,李彩標經歷過冰雹、內澇,桃園備受打擊。但一個理念也逐步明晰: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石頭地才能翻綠浪,荒山才能成寶地。不僅要自己種,更要帶動周邊群眾一起種。
經過5年的發展,幕菲勒片區共帶動了1654戶農戶種植黃金油桃8000多畝,帶動全州種植達2萬余畝。進入盛果期的彩標農業桃園,果實總產量預計可達3000噸,每年可吸引富余勞動力4萬余人次,僅務工一項就可助民增收600萬元。石山真的變成了綠山,綠山變成了群眾致富的金山,彩標農業桃園基地第一個被列為了“云南省石漠化治理示范基地”。
幕菲勒片區的變化,只是硯山縣進行石漠化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硯山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推動“產業發展+石漠化治理”模式,將造林綠化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讓石山披綠、荒山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