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以“兩山”理論為指導!昭通市大關縣把荒坡荒山變為綠水青山

昭通市大關縣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以“兩山”理論為指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

充分發揮珍稀瀕危筇竹的生態優勢、經濟優勢,通過管理維護原有竹林,區域化布局新建竹基地、規?;洜I竹材產品、專業化生產系列竹筍食品,全力推進“一縣一業”筇竹產業,把荒坡荒山變為綠水青山,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主要做法

立足優勢,謀篇布局,做大做強第一產業,把荒坡荒山變為綠水青山。大關縣緊扣昭通市委、市政府鹽津大關現場辦公會賦予大關“綠色產業發展基地”目標定位,依托“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筇竹資源優勢,調整優化以木桿全域筇竹、翠華10萬畝竹峰竹海為核心,以上高橋、悅樂到翠華的南部廊帶,玉碗到天星的中部廊帶,木桿到高橋到壽山的北部廊帶適宜區域全域種竹的空間布局,走“特色+規模”發展路子,整合空閑地、荒坡地、易地搬遷群眾“三塊地”,連片規劃、區域化布局,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構建經營權責明晰、利益聯結緊密的產業共同體,高質量推進“100萬畝+”筇竹產業基地建設,海拔1300米以上區域連片種植筇竹,沿河、沿路及海拔1300米以下區域種植方竹,舉全縣之力發展“一縣一業”筇竹產業,連續4年舉行全縣種苗建設工作推進會,建立和完善苗木管控機制,每年布局育苗基地20余個1000余畝,出苗2000萬株,保障每年新增15萬畝以上種植基地種苗供給;成立9個技術指導組深入一線進行全面指導,42名技術骨干網格到20個竹產業專業村,強化幼林管護,實現筇竹種植、管護“人地一體”網格化管理。預計到“十四五”末,竹林總面積將達130萬畝。其中,筇竹總面積達100萬畝,竹筍年產量達到10萬噸,竹材年產量達到7億根,擦亮“中國筇竹之鄉”名片,把荒坡荒山變為綠水青山。

精準招商,園區引領,做精做細第二產業,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近年來,大關縣整合項目資金4.9億元,在木桿鎮向陽村建設占地面積415.28畝的筇竹產業示范園,規劃建設筇竹智能化標準化加工中心、新產品研發與創業創意服務中心、現代冷鏈物流中心、筇竹交易集散平臺,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正在推進二、三期工程。成功引進著名竹筍加工企業成都吉食道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園區,注冊云南吉食道食品有限公司,全域開發、全竹利用,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做精竹筍加工;鼓勵支持旭紅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鑫興竹筍加工廠、國豐林產等9家本土企業開發出筍干、清水筍、鹽漬筍、開袋即食和調味筍等10余個系列竹筍產品,研制出竹家具、筇竹拐杖、竹毛筆、竹打火機、竹燈具等13種工藝產品,全域開發、全竹利用,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農旅融合,利益聯結,發展壯大第三產業,“竹農”實現“靠山吃山”。大關縣依托黃連河國際旅游度假區的打造,實施“百竹進城行動”,構建翠華10萬畝竹峰竹海觀光長廊,把竹類種植、筇竹文化融入大關縣城綠化、美化、亮化全過程,沿街路燈展現筇竹風格、沿路體現竹類特色,為旅游縣城增添觀光元素,提升城鎮品味,全力打造筇竹特色小鎮、竹林康養旅游體驗區,實現“抬頭看竹、伸手摸竹、致富靠竹”的目標。

取得成效

大關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統領,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科學技術為支撐,圍繞筇竹資源高效培育、產品精深加工、文旅康養協同發展目標,進一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創新機制、完善政策,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加快實現由竹資源特色縣向竹資源示范縣跨越,使竹產業成為推進綠色發展、鞏固脫貧成效、促進鄉村振興中的主導產業。

經濟效益大幅提升。3年來,培育本土筍材、竹炭等企業8家、涉竹集體經濟組織21個、家庭農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社66個、竹產業專業村20個。2021年,竹林總面積增至101.5萬畝,其中:筇竹總面積達66.76萬畝,占世界筇竹總面積的70%以上;竹材年產量從0.4億根提升到2.5億根,一批涉竹家庭農場、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竹產業年總產值從2.4億元增加到5.6億元,助推3.66萬人穩定脫貧、15.9萬人受益,全縣以筇竹為主的生態保護與竹產業發展初見成效。

社會效益顯著提升。2018年6月,大關筇竹拐杖作為首屆世界竹藤大會國禮贈予各國貴賓,筇竹家具亦被國際竹藤組織永久收藏;7月,筇竹家具獲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竹產業博覽會金獎;11月,大關縣被中國林學會授予“中國筇竹之鄉”稱號。2019年8月,大關縣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20個“綠色食品牌”發展特色縣;大關旭紅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關瑞興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省級示范社”稱號;大關縣國有林場董董山片區筇竹資源已被認證為“綠色品牌”省級200個產業基地之一。目前筇竹地理標志申報工作有序推進,筇竹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項目穩步實施。

生態效益持續向好。通過調整結構、優化布局,走實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子,適宜區域全域種竹,保護了瀕危物種、改善了生態環境、發展了地方經濟,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既為山區群眾找到了一條綠色發展的致富道路,又筑牢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截至2020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到52.06%。

實踐啟示

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大關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大關屬典型的山區農業縣,長期以來靠傳統農業支撐縣域經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業產出率低、經濟體量小、發展后勁不足,國民生產總值2020年剛突破1億元大關,多年位居全市倒數行列。如何讓大關經濟迅速崛起,實現趕超跨越,一直是大關縣委、縣政府面臨的困局。近年來,大關縣委、縣政府反復調研論證,尤以筇竹最具資源基礎和市場保障等諸多優勢條件,確定了“種竹養豬、采硅抽氣、文旅康養”發展思路,破解自然環境惡劣、發展空間受限的“雙重困局”,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決心,傾力打造以珍稀瀕危筇竹為主的“一縣一業”特色產業,以此推進大關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發展。

走實產業生態化發展道路,是大關踐行“兩山”理論的有效途徑。大關筇竹產業發展的啟示告訴我們,“靠山吃山”不能一味向山索取。進入新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昭通現場會“三個定位四篇文章”的總體要求,以規?;⒔M織化、綠色化、專業化、市場化為總體目標,進一步調整優化“一體兩核三廊帶”筇竹產業空間布局,整合空閑地、荒坡地、易地搬遷群眾“三塊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走實產業生態化發展道路,高質量推進“100萬畝+”筇竹產業基地建設,把荒坡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把綠水青山變成了讓群眾發展致富的“金山銀山”。

健全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是大關農特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大關縣整合資源要素,集中打造一批現代竹科技示范園、竹生態經濟園、特色竹產業園,推動筇竹筍、筇竹地板、筇竹家居、筇竹建材裝飾、筇竹觀光旅游等業態集群發展,構建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的筇竹產業綜合體,深化與吉食道、松柏公司、成都五斗米等企業合作,鼓勵鑫興竹筍廠、國豐林產、旭紅合作社、竹炭加工廠等加大投入、做大市場,健全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徹底改變了過去只種植和銷售初級農產品的被動局面,為農特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根本動力。

關鍵詞 一縣一業 筇竹產業 一體兩核三廊帶 第三產業 靠山吃山 筇竹文化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