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國際青年中國行·云南”活動圓滿結束。
5天行程中,18名國際青年代表走訪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工廠、村莊、博物館,游覽了自然景區、人文景區,了解云南在生態文明建設、非遺傳承保護、農文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高原湖泊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實踐,并參加27日晚舉行的國際青年“洱海夜話”和28日舉行的洱海論壇主論壇。
“月光灑下來,晚風吹過來,翻過蒼山來看妹,害怕妹不在……”在漾濞彝族自治縣平坡鎮阿尼么村,007藝術農莊創始人、云南本土音樂創作人李永康在歌聲中表達了山區彝家人脫貧致富的喜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澳大利亞青年代表李澤西感言:“這里的鄉村振興項目是可行的。”
未來,農文旅融合項目越來越多,如何保持競爭力,保障村民持續增收?李永康回復:“通過藝術家帶動藝術村的關鍵是人才振興,只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形成有特色的、可持續的項目。”
在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來自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等多個平臺的專家向青年代表們介紹了項目的搭建、面源污染精準防控的技術原理、服務農民的創新模式等情況。韓國青年代表艾瑪提問:“團隊開發的試驗田是否已經形成規模?是否具有成果轉化的潛力?”綠色種植與產業平臺負責人叢汶峰介紹,團隊目前開發了十多種作物的種植模式,其中富硒油菜苔、有機稻、紫皮土豆等已初見成效。
就職于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美國青年代表李潔琳說:“我的工作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相關,但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湖泊水體保護的案例。我認為農民、政府、科學家和社會團體形成保護合力,推動降污減排工作非常重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在大理得到充分展現。”
在國際青年“洱海夜話”活動中,復旦大學學者博蒙迪闡釋了“去增長”的理念。他表示,中國消除絕對貧困后,從追求更多增長進入到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即“少即是多”的發展理念,這將推動綠色轉型發展。
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巴基斯坦青年代表梅蘭阿里從幾次產業革命回顧了人類碳排放的歷史,從技術路線和社會責任兩方面切入,分析了從減排和捕捉二氧化碳兩個方面入手實現碳中和的方法。
遠景能源(上海)零碳產業方案工程師李靖亞表示,自己正在搭建中美兩國的青年互信平臺,通過尋求共識匯聚可持續發展的青年力量。
中方青年代表也分享了大理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中的實踐與擔當。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長助理沈劍分享了團隊堅守大理12年研究入湖河流污染控制技術、升級改造和運營管理多個污水處理廠的經歷。大理白族扎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翰敏講述了創立大理市藍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過程,介紹了綠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