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留不住”到“扎下根”,從“集體宿舍”到“獨棟洋房”,從“泥滑路爛”到“康莊大道”,從“格格不入”到“主動融入”,曾經動搖不定的社區居民有了強烈的歸屬感,“等、靠、要、怨”等思想觀念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積極主動發展經濟的內生動力。從國營華僑農場到華僑城市社區,40多年來,經過幾次改革發展,歸僑僑眷和當地各族群眾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幫助,共同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社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1年華僑社區經濟總收入達3486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達7.6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底的8000元增長到19500元。
如今,走進華僑社區,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樓”矗立在藍天白云下,一串串紫紅色的葡萄在翠綠欲滴的葉片間隨風搖曳,農戶們正在田邊忙著打包葡萄發往全國各地。眼下正是葡萄豐收的美好時節,走入家家戶戶,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如今的華僑社區,成為了產業強、群眾富、村美人和諧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
“40多年的發展變遷,不僅讓歸僑和僑眷過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更讓大家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華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越義仙憧憬著社區未來,在繼續打好“僑牌”名片的同時,將著力打造華僑文化旅游小集鎮,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賓川縣委宣傳部部長李宇說:“要以黨建帶僑建,加強基層僑聯組織建設;以點帶面,以鎮帶村,擴大華僑社區宣傳范圍。在今后的工作中,華僑社區力爭將紅色文化與僑鄉文化相結合,打造全縣一流‘文明和諧僑社區’‘僑胞之家’。”
華僑社區位于大理州賓川縣大營鎮東北部,是2015年10月被命名的大理州第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華僑社區轄5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885人,居住著瑤族、白族、壯族、彝族、苗族等11個少數民族231人,占社區總人口的12.25%,現有歸僑僑眷1688人,其中歸僑743人、僑眷945人。作為一個僑鄉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在國內,影響在國外”。
近年來,大營鎮華僑社區始終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把民族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以黨建帶僑建,著力激發基層治理活力,增強社區居民“五個認同”,促進華僑社區12個民族與歸僑僑眷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繪好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唱響幸福生活“協奏曲”。2020年8月,大營鎮華僑社區被命名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
不怕吃虧 “在得一堆”
近年來,華僑社區突出“黨建+民族團結進步”,以黨建帶僑建,認真貫徹落實《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惠僑政策,當好歸僑僑眷“貼心人”,設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設置黨務、政務、僑務等服務窗口,打造服務半徑15分鐘路程的服務圈,為社區居民辦好養老、醫保、歸僑僑眷子女高考加分等服務事項。同時,設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崗,實現“一個中心對外,服務窗口集中,群眾辦事方便”的服務方式,著力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米”,讓各族群眾就近享受最方便、最快捷的服務。
社區黨總支堅持把黨建帶群建融入基層治理各項工作,積極組建巾幗志愿服務隊、青年志愿服務隊等十余支隊伍,在日常工作中,充分發揮團支部、婦女議事會等作用,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組織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為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群體提供法律咨詢、法律輔導,積極介入家庭矛盾糾紛調解,為創業、再就業青年提供政策指導等,逐步形成社會治理合力。
華僑社區還創新網格化治理機制,依托“黨建指導員+支部書記+黨員+群眾”包村聯戶工作模式,每名黨員包保服務10戶~15戶群眾,著力做好理論政策宣講、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務,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凝聚民族團結進步力量,促進華僑社區48個“小網格”交織成基層治理“一張網”,使社區741個“小家庭”凝聚成民族團結“大家庭”,2020年,華僑社區黨總支被評為大理州基層黨建與民族團結進步雙推進“先進基層黨組織”。
矛盾不推 團結珍貴
近年來,華僑社區大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積極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和歸僑僑眷樹牢“三個離不開”思想,增強“五個認同”,促進廣大歸僑僑眷與各民族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使各族群眾和廣大歸僑僑眷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社區有一家的小孩患先天性地中海貧血,后來大人又患上鼻咽癌,知道這個消息后,大家都積極給他家捐款。現在,他家已經帶小孩到廣東看病去了。”說起社區鄰里關系,社區居民黃庭海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在操持好“小家”的同時,居民也不忘管好社區這個“大家庭”。社區居委會牽頭訂立村規民約,大家既自覺遵守也互相監督。經過居民的共同努力,村規民約不再是寫在墻上的規則,而是成了大家心中的一把“尺子”。
此外,社區居委會還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及時回應居民合理訴求、辦結來信來訪事件,做好社區綜治維穩工作,并創建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信訪接待室、圖書室、兒童之家、僑胞之家等,在切實解決居民困難的同時,也豐富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同時,華僑社區堅持把各族群眾的民生大小事抓在手上,落實到行動上,逐步探索出一條“民族團結進步+矛盾排查調處”的基層治理路子,建立了社會矛盾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研究社區熱點、難點問題,發現苗頭及時介入調解,并推行臺賬銷號制管理,使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構筑起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和諧安全網絡,有效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全面提升。自華僑社區成立以來,未發生過一起民族之間的矛盾糾紛,實現整個社區零越級上訪、零刑事案件。
如今,在社區充滿異域風情的民族文化廣場上,經常可以看到社區12個民族歌舞和東南亞歌舞同臺表演的場景,在一年一度的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等體育活動中,各民族同胞相互加油鼓勁。通過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眾與歸僑僑眷之間的感情更加融合,民族團結氛圍更加濃厚,結下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兄弟情誼,社區內呈現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
有滋有味的好日子,互幫互助的好鄰居,事事有回應的居委會,大營鎮華僑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就如墻上的那句話——“這里的生活最幸福,這里的日子最有奔頭”。
2021年,華僑社區成功創建為賓川縣“文明社區”,涌現出“最美家庭”“廉潔家庭”“綠色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最美母親”“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先進典型十余戶,社區內到處呈現出各民族與歸僑僑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美好景象。
經濟“趕追” 環境“生輝”
近年來,華僑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大力發展僑鄉特色產業,搭建新型平臺,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模式,促進區域內各族人民團結發展,共建和諧僑鄉,全力打造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區。
40多年來,華僑社區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民族文化活動廣場為依托,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區居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經常組織各民族和歸僑僑眷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促進社區各民族群眾與歸僑僑眷在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總投資1600萬元的石門河水庫引水工程、投資70萬元的華僑社區二隊溝渠建設項目、投資50萬元的華僑社區一隊老羊房溝渠工程等項目,進一步改善了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讓廣大歸僑僑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進一步奠定發展基礎。2021年,社區實施總投資1045.9萬元的公租房建設項目,共在5個隊建蓋公租房58套,解決困難群眾住房問題;投資10.98萬元實施太陽能路燈更換工程,共在5個隊安裝太陽能路燈141盞,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
華僑社區始終將集體經濟發展和居民增收致富作為重中之重,盤活土地、鋪面、庫塘等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大力培養“致富帶頭人”,帶領社區居民發展葡萄、柑桔、石榴等水果產業,以及萵筍、大蒜等冬早蔬菜產業和生豬、肉牛養殖。2021年,華僑社區共種植葡萄3500畝、沃柑1200畝、石榴143畝、玉米3200畝,養殖豬560頭、牛260頭。
同時,華僑社區大力推行“葡萄+萵筍”“葡萄+大蒜”“葡萄+無筋豆”等套種模式。每年葡萄采收結束后,居民在葡萄園行間或空地上套種萵筍、大蒜、豌豆、無筋豆、青花菜、卷心菜、番茄等冬早蔬菜,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居民經濟收入的同時改良土壤,促進葡萄生長結果,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2021年,整個華僑社區共套種萵筍2500畝、無筋豆500畝、大蒜400畝、豌豆100畝,青花菜、卷心菜等其他小春作物約500畝。
在社區,有一戶人家上演著“一家跨國三族”的傳奇,這就是葉亞德家。1978年,葉亞德出生在越南,1歲時隨父母來到賓川,父親是廣東的瑤族,母親是越南的京族,妻子則是本地的漢族,3個民族在一家,葉亞德覺得生活很幸福。多年來,他們一家與社區其他民族同胞相處融洽。如今,葉亞德夫妻倆依靠發展葡萄、沃柑、玉米等種植業,每年約有20萬元的收入,父母每個月還領著近5000元的退休金,家里也建起了一座3層“小洋樓”,兒子在賓川縣城上高中,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
灌溉用水有了保障,社區的種植業發展得紅紅火火,大家的錢包也鼓起來了。“我家一共種了十多畝葡萄,今年僅葡萄就賣了30多萬元,除掉成本,有近20萬元純收入。”越義仙一家共有3口人,除種植葡萄外,還在田里面套種其他作物,“一年下來,我家的總收入有30多萬元,相當滿意了。”
談及未來,越義仙已經有了規劃:“僑文化和僑菜產業都是華僑社區特有的亮麗名片,我們將以此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進一步帶動社區居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