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都市時報報道,為弘揚滇南醫學,創新滇藥發展,8月26日,昆明皮膚病專科醫院正式與云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簽署實踐教學基地協議,并組織院校學生開展首期醫教協同教研活動。
云南醫藥健康職業學院校方代表和多名省內中醫藥學工作者共同前往醫院制劑室,參觀制劑生產、質控、成品質量檢驗等環節,并開展實地教研。
校企共建,對于企業和學校來說都不是什么新鮮事。企業需要學校的科研資源和人才輸出,學校則需要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應用水平,也需要企業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看上去,校企共建應該是雙贏的局面。然而,在實際過程中,共建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大多數項目在掛牌后,都缺乏進一步不斷深入推進合作的機制,合作往往流于表面化和淺層化,以致校企雙方都常有“雞肋”之感。
我與云南某高校一位學科帶頭人交流的過程中,她曾坦言:共建一段時間后,學校會覺得企業“不重視理論研究”,企業會覺得學校“不重視實踐應用”,雙方缺乏常態化運營合作的平臺,這是很多校企共建項目難以走遠的深層次原因。
學校重視理論研究,企業重視實踐應用,本身都沒有錯。也有很多校企共建項目通過雙方共同注資,成立新的實體,嘗試解決這個矛盾。這個構架中,往往是學校負責提供智力支持,企業負責提供生產資源,但即使這樣,很多這樣的實體仍然走得很是費力。企業更看重眼前的盈利項目,學校投入的師資等力量則擔心在教學中被逐漸邊緣化,同時更在意校方的教學科研項目。目標不同,追求有異,很多這樣的實體雖然有一群專家和知名企業掛著頭銜和招牌,卻仍有“名不副實”之嫌。
校企共建,怎么才能走得遠?
如果共建之后依舊是“兩張皮”,就很難達到雙贏的效果。因此,必須走向深度融合。校方,需要有師資團隊介入到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中,切實把專業發展前景研究成果應用到企業的日常決策中來,并把師資團隊在企業中的貢獻和實戰水平納入學校的考核體系中來。這個層面,不用擔心相關的老師會不會因此“一心二用”,降低其教學積極性和科研水平。沒有實戰能力的老師怎么可能培養出具備實踐經驗的學生?而企業,也應該有技術團隊、管理團隊介入到學校的日常教學和科研項目中,并把他們的專業課實踐教學成績和科研成果轉化率納入到企業的績效管理制度中來。
毋庸諱言,這樣的深度融合對于校企雙方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挑戰性。尤其是其中的制度設計,需要因地制宜并不斷修正,這對校企雙方來說,都會增加很多工作量。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雙方不僅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本位主義帶來的隔閡,企業還能夠真正借力學校的智力資源,增強其生產經營活動的競爭力。學校也能切實提升師生的專業實踐水平,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