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定于9月15日—21日舉行。9月15日上午,活動周云南分會場啟動儀式在昆明呈貢信息產業園舉辦。全省專家站總量,力爭5年內達到1000個2022年雙創活動周以“創新增動能、創業促就業”為主題,旨在進一步發揮雙創活動周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拓展創業就業空間、培育創新創業氛圍的積極作用,引導社會資源加速創業項目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把創新創業更好地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能。雙創活動周期間,全省各部門、各州市政府、企業、高校、雙創平臺將圍繞年度主題組織舉辦政策咨詢、創業培訓、融資對接、項目路演等豐富多彩的雙創活動。
同時,所有活動都將通過“云南雙創”線上平臺進行直播和宣傳,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
人才是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2016年至2021年,云南省共投入省級人才發展專項資金38.19億元,從項目支持到工作平臺搭建,從創新創業支持到生活保障,從階段性支持到后續跟蹤培養,對人才的支持實現財政資金全方位覆蓋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級財政累計安排財政科技資金9.17億元,通過“平臺+培養+引進”三位一體的方式,支持云南省高層次科技人才發展,為科技創新驅動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大力實施“興滇英才支持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培養、引進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完善高層次人才服務基層制度體系,激勵引導高層次人才到產業領域和基層一線服務,全省專家站總量力爭5年內達到1000個。推動職業能力建設,健全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實施專項技能人才培養,建設創新人才生力軍。
48個項目入選
國家級卓越人才培養項目
平臺是培育初創企業的搖籃,是創業者實現夢想的溫床。近年來,云南省出臺系列政策加快創新創業平臺建設,促進雙創平臺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全省已打造1100個雙創平臺。其中省級以上雙創平臺615個,覆蓋全省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大學生、農民工、返鄉人員(含農村婦女)、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30所本科院校,7個產業重點園區,102個縣區,形成強大的雙創平臺服務網絡。推出“孵化+推廣+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模式,幫助專利持有者等創業者搭建公司團隊、規范管理、對接市場、引入風險基金,讓創新創業主體拎包開店。
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充分挖掘大學生創新創業潛力。截至目前,云南省內6所高校入選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校,建成了20個高校校園主題創客空間、57個大學生實踐基地。每年支持建設國家級雙創項目500項、省級1500項、校級6000項,截至2022年,48個項目入選國家級卓越人才培養項目。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全省共獲國家級金獎10項、銀獎23項、銅獎145項,金獎數量位居西部省份前列。
培育53738名退役軍人
成功創業
截至目前,培育53738名退役軍人成功創業,吸納9023名退役軍人就業,260名退役軍人在全省退役軍人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4名退役軍人在全國退役軍人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打造云南省退役軍人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在孵化企業69家,累計為全省692家軍創企業、1451名退役軍人,開展創業培訓、政策輔導、金融服務、高層次人才培訓、賽事輔導、渠道搭建等個性化服務。成功孵化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
創建“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打造昆明婦女創業創新示范中心。以家政、手工編制、民族服飾、刺繡為主要創業方向,用“協會+基地(企業)+婦女發展”的模式,實現婦女就近就地、居家靈活就業。如,紅河州石屏縣成立繡美彝山刺繡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花腰彝刺繡產業,當地易地搬遷婦女學習刺繡增收致富,逐步形成“背著娃、繡著花,既賺錢、又養家”的居家就業模式。
發展農村電商、開辦民宿、發展鄉村旅游,闖出一條有云南特點的創業促脫貧致富路子,“元謀番茄”“賓果兒”“小粒咖啡”等成為云南農產品新名片。涌現出大量創業促脫貧的優秀典型,“彝人農夫”李詩怡帶領鄉鄰生態養殖山窩雞脫貧致富,“世外姚園”姚國偉,帶動鄉里生態種植、發展鄉村旅游等故事成為佳話。
※大學生雙創項目
項目一
云南古茶樹保護
云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分布著世界最大的古茶樹群落,古茶樹是世代相傳的自然寶藏,是重要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鮮為人知的是,云南的古茶樹死亡率逐年上升,經濟損失巨大,古茶樹的保護與救治工作迫在眉睫。
在政策的支持下,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的蕓佑嘉木團隊先行示范,以“政府引導+企業組織+農戶參與受益”的模式,開展古茶樹救治工作。截至目前,團隊總計救治1518棵古茶樹,養護1529畝,增加效益1655萬元。帶動399戶茶農參與古茶樹的防治和保護,其中建檔立卡戶32戶,直接帶動就業人數60人,間接帶動就業人數562人,退伍軍人5人,為鄉村振興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項目二
“智慧稻”助力鄉村振興
2016年,云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曼拉村建立了多年生稻科技小院。院內擁有50畝多年生稻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究試驗基地,長期有10名團隊成員及2—3名指導老師駐扎。
為了幫扶邊疆地區鄉親、推動鄉村振興,2018年,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班長李淩宏帶領成員,與云南省社會組織促進會達成合作,建立了多年生稻公益項目組,采用“4+4+4”的公益幫扶模式,即四大造血項目:種子售賣、稻米售賣、社會捐贈、政府支持;四大志愿支持:科研專家、農學研究生、高校志愿者、農民志愿者;四大公益項目:技術推廣和培訓、愛心稻種、幫扶農村弱勢群體、打造助農示范基地。
同時,以科技小院為核心,輻射“一帶一路”國家,幫助“一帶一路”國家建立多年生稻的示范推廣,擴大全球影響力,推進技術國際化進程。4年來,多年生稻項目團隊成員走訪了云南省14個州市76個縣,開展了180余次試驗示范和培訓推廣,系統破解了小農戶增產增效的關鍵限制因素。
截至2021年底,已幫扶農戶2400余戶,慰問孤寡老人312戶,贈送化肥15000公斤、愛心稻種18600公斤,一對一助學58名留守兒童。目前,該技術已經在云南、河南、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9省區,和“一帶一路”沿線的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國以及非洲烏干達、科特迪瓦等國家進行試驗示范,累計推廣多年生稻10萬多畝,惠及2.3萬農戶。